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8部分

門心思抓貪官而忽略了百姓的賑濟情況,令各府縣監督人員每日皆做調查記錄,透過京報的傳遞人員將資訊直接傳回京城。”

聽的是將調查監督記錄直接送回京城,都察院左都御史揆敘便沉聲道:“稟皇上,奴才四人商議是各駐一省負責賑濟事宜,若不能夠及時瞭解轄下各府、縣的賑濟情況,一旦有遺漏,則無法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貞武看了揆敘一眼,此人乃是康熙朝權盛一時的大學士納蘭明珠之子,康熙三十五年由侍衛升翰林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之後累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奉使冊封朝鮮王妃仁顯王后閔氏。康熙四十七年,升工部右侍郎,後轉工部左侍郎,康熙五十一年,遷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納蘭明珠柄政之時,勢焰薰灼,門生故吏眾多,揆敘因此亦交遊廣闊,在朝中人頗有人脈,而更重要的是,他是老八的鐵桿支持者,與老九關係亦是非同一般。

微微沉吟,貞武才道:“京報乃是由省府轉發各府縣,著一眾監督人員的調查記錄一式兩份既可。”

四人一聽,忙躬身領命。

胤禑心裡卻是暗暗叫苦,京報的傳遞人員還有這等作用,回去可得將北方各省的塘官們好好叮囑一番,這事要是出了漏子,這三年的辛苦可就白費了,眼下這光景,說不定旱情一過,十四哥就有可能對一眾兄弟大肆封賞,這節骨眼上,可千萬不能出丁點差錯。(未完待續)

………【第584章出 出路】………

富寧安四人今日前來覲見,既是陛辭,也是來探聽虛實的,朝廷賑災歷來是工部和戶部的事,也自有一套相當完善的程式,但此次賑災貞武卻將刑部和都察院的兩位主官拉了進來,而且別出心裁,抽調大量的國子監監生奔赴各府縣監督。

四人都是心知肚明,貞武登基改元便恰逢大災,倍加重視乃是情理中事,另外,如此大張旗鼓,未嘗沒有藉機立威的意思,甚至還是藉機更換北方各省大員的想法,這次賑災不是貪不貪的問題,而是如何提高效率,表現平庸的怕都逃不過丟官罷職的現場。

歷來賑災皆是美差、肥差,但他們四人此番總攬賑災事宜,卻是份苦的不能再苦的差事,不僅苦,還要得罪人,康熙歷來對江南極為重視,派往兩江、湖廣、閩浙一帶的都是操守好,清廉的官員,北方各省的官員,特別是府道官員則大多是旗人,其中不乏皇族宗親、王公勳貴的門人家奴,一趟差事下來,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見貞武不再發問,富寧安便躬身道:“稟皇上,賑災救荒,賑濟、調粟、撫卹、安輯皆須齊頭並進,賑濟歷來以賑谷、賑粥為主,以賑錢、工賑為輔。調粟,歷來則是以移民就粟為主、以移粟就民、平糴為輔,奴才冒昧,不知賑災錢糧何時到位,奴才們下去開倉放糧、賑粥方好籌劃。”

貞武略一沉吟,便道:“前期自然是以賑糧為主,南洋、上海首批賑糧月底便可至天津,兩江、湖廣漕糧在四月便能進入河南、山東境內,若是接濟不上,快馬飛報。再則,移民就粟易生混亂,況且也僅只是春旱,盡最大能力移粟就民。交通不便之地,徵用駐軍馬匹。至於銀錢,各府縣皆有‘四大恆’分號,就地拆借。一律使用銀票,有囤積居奇者,殺一儆百。”

聽的月底便有賑糧,而且可在‘四大恆’拆借銀票,富寧安四人登時都放下心來,有錢有糧,這差事可就容易辦了。四人忙躬身領旨。

貞武微一沉吟,便道:“歷來遭災,京城皆是流民匯聚之地,天津有海河改道的以工代賑工程,京城自然也不能少,諸臣工議議,京城有何工程可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可謂是賑災救荒的必用手段,一眾大臣亦是早有考慮。聽的貞武問起,張鵬翮便躬身道:“通惠河乃通州至京城的主要水上通道,年年皆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疏浚。如今天旱水少,微臣奏請徹底疏浚通惠河。”

嵩祝則躬身道:“奴才奏請增加京師或是通州倉厫。”

胤禩緊著道:“臣附議,日後南洋、澳洲開拓才來,必然會有更多糧食北運,京中、通州確有必要擴大倉厫數量,另見大倉亦無不可。”

胤祥亦躬身道:“京師內外火器營平日裡訓練不便,臣請在城外新建火器營,將內外火器營遷移一處,以便於集中訓練。”

貞武本是對以工代賑頗為頭痛,沒想到眾人竟是早有盤算。看來集思廣議,以濟其事,這話倒是一點不錯,微微沉吟,他才點了點頭,道:“這幾條提議都不錯。各自盡快上個條陳交予上書房,與工部議論議,三日內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