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6部分

才,以補科目所不及。’這句話,這是他每日早起讀前朝歷代皇帝的《聖訓》和《實錄》時偶然看到的。

當時,他以為這不過是康熙為粉飾開捐例籌集軍餉而找的一個光面堂皇的理由,並未深思,很不以為然的就跳了過去,如今看來,康熙說這句話,並非是為了粉飾,而確實是抱著這個目的。

何謂蒐集異途人才,以補科目所不及?異途二字何解?略微思忖,貞武便望向張鵬翮,道:“凡事有利必有弊,捐納亦然,張鵬翮,你對此提議是何看法?”

一聽貞武開口就定下了捐納有利有弊,張鵬翮不由微微沉吟了下,貞武見四人仍是跪著,便道:“都平身,賜座。”

四人謝恩落座之後,張鵬翮便從容開口道:“回皇上,世祖章皇帝規定士子可以納粟入監學習,此乃首開捐納,太上皇隨後又數次開捐例,並且明確指出,開捐例之目的在於蒐集異途人才,以補科目所不及。

所謂異途人才,即未入仕途之富餘過剩之士子,所謂“補科目所不及”,即於科舉之外,另闢入仕之途徑。此舉實乃穩定人心,鞏固國本之舉。

國初平三藩,收臺灣之後,天下歸心,四海昇平,人口隨之猛增,縉紳士子數目亦隨之急劇擴充套件,然各地之府學、州學、縣學卻數十年無所增加,不能入學便斷絕了科考入仕之途,大量縉紳子弟因此而遊手好閒,椎魯遊蕩,興滅詞訟,武斷鄉曲。抗官擾民,為害鄉里,這是其一。

其二則是入學之士子亦因科舉錄取名額有限,三年一科。每科錄取名額不過三百餘人,對於數以萬計計程車子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旗人尚能透過筆帖式入仕,民人卻唯有科舉一途。

如此,則致使眾多文人士子屢蹶科場,殫其畢生精力。終不得一第。年復一年,落第士子數量已是極為驚人,不少士子久試不第,難免心懷憤懣。

朝廷之所以開捐納,主要目的便是為了緩解這兩種局面,太上皇曾先後諭令各省:各省之童生,每人捐銀百兩,准予入泮(入官學)。一科一歲。隨後又令廩生、增生、附生一體準其捐納作貢。旨在讓更多的縉紳子弟有入仕的機會。”

聽到這裡,貞武已是明白過來,康熙之所以開捐納官是為了拉攏廣大的縉紳階層。以鞏固統治基礎,再則,開捐納官也是對漢人士子縉紳的一種補償,根子便在‘官缺制’上面。

所謂‘官缺制’,是為了保證滿族官員的優先權,將官缺分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根據固定的官缺任用各族官吏。

如宗人府、理藩院及管理錢糧、火藥、倉庫和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參贊大臣均屬滿官缺;地方知府以下,才多由漢官充任,漢人不許補任滿官缺,但滿人卻可補任漢官缺。

這種‘官缺制’自然是極大的制約了漢人入仕。捐納無疑僅僅只是對漢人的一種補償,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一種補償,在這種官缺制度下,捐來的官員能夠補到實缺的實在是太少,因為捐納的人數太多,而朝廷對一些官缺又有明文規定。例如知縣,就必須是正途科舉出身。

以目前的情況而言,開捐納實是一本萬利,拿出些許官缺套住天下縉紳士子,絕大多數賣的僅僅只是社會地位和身份,而且因為候補的官員沒有薪俸,數目再龐大的候補官員對朝廷也構不成負擔。

康熙顯然是看到開捐納是利大於弊,所以之前才數開捐例,想到這裡,貞武不由暗暗苦笑,康熙一世英明,這捐納制度卻是一大敗筆,他怕是做夢也想不到,大清最後就亡在這捐官制度上。

見貞武默然不語,張鵬翮也摸不準他的想法,微微沉吟,又接著道:“當初太上皇開捐納,朝中亦有不少朝臣反對,王掞便曾於朝堂之上奏請,說捐納開僥倖之路,辟言利之門,請求禁止。附議者不少。

但太上皇卻說‘天下何地無才,何途無品,貲郎始自漢文,而文章如司馬相如,政事如張釋之,皆以貲郎顯。故國家用人不必分其門而阻其途,實政惠民,不必格於成議而徇迂見。’

微臣竊以為,捐納制度既能聚附士紳人心,又能穩定地方秩序,朝廷亦能于田賦收入之外,另闢財源,以濟國用,減緩百姓之負擔。

皇上登基改元,恰逢大旱,朝廷又十數年未開捐例,對此次輸捐佼佼者,給予虛銜封賞,亦能彰顯皇上恩德。”

聽的這話,施世綸不由撇了撇嘴,說的好聽,不同樣是開捐例,不過是把價錢提高了而已,不過,張鵬翮剛剛才替他解圍,他也不好翻臉不認人,當下便默然不語。

司馬相如,張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