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在於其時效性。失業救 濟申請填表數字每週公佈一次,其來源是全美的州政府機構。因此,分析 家們把這個統計看作很好的同步指標,表明它精確地反映了經濟中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然而,它的最大價值在於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對未來 經濟活動的影響。如果每週都有一大批人丟掉工作、申請失業補貼,最終就會抑制消費者的信心,削減他們的開支,並導致企業撤掉投資。由於這個原因,周度失業救濟申請報告是領先指標中的前瞻性指標組成部分中的一個。(參見本書後面的“領先經濟指標指數”一節。)
但現在讓我們花點時間後退一步來看。我們所說的“新的失業救濟申請”的確切含義是什麼呢? 不管經濟是否增長了,每天都有人失去工作,這是生活中的事實。企業關閉賠錢的工廠,被競爭對手收購,有時甚至只能勉強度日。以前的很多僱員有資格享受失業保險,在大多數州,失業救濟可長達26周,有時還可能透過立法額外延長13周。然而,真正的問題 是,如果填失業救濟申請表的人數每週都在增加,而且維持在一個高水平,那可是讓人焦慮的訊號,說明經濟狀況正在惡化。相比之下,申請救濟的人數持續減少則表示經濟狀況正在好轉中。
除了申請救濟金的填報人數之外,這份報告還記錄了正在接受政府失業救濟的沒有工作的工人的總數,這個概念被稱為“享受救濟的失業人數”。有必要指出,並非所有失業的人都有資格領取失業救濟金。勞動經濟學家估計10%以上的首次失業救濟申請報告遭到拒絕,因為他們不符合資格要求。在某些部門,如農業部門,相當於一半的失去工作的人沒有資格享受這種救濟。剛剛畢業進入勞動力市場但又沒有找到工作的人沒有資 格領取救濟金。而且,各州對資格的要求不盡相同,有的州比其他州要嚴格一些。所有這些歸結為一句話——很多沒有被僱用的人根本得不到任何救濟。根據失業報告中的家庭調查資料,在2006年中期,700萬人沒有工作。在這些人中,只有250萬人得到州政府失業救濟。這是一個巨大的、在當時極可能引起社會和經濟後果的缺口。
? 如何計算
每個州,包括哥倫比亞特區,都有失業保險計劃,這些計劃必須與聯邦法律的規定相一致。
各州加總所有在指定的一週截止到星期六的首次填表申請的人數,然後將資料傳送到位於華盛頓的勞工部。勞工部在接下來的星期四向公眾公佈數字。
“享受救濟的失業人數”的資訊——即當前領取救濟金的失業總人數——滯後兩週釋出。
? 表:關於未來經濟走向的線索
首次失業救濟申請報告顯示出了對經濟何時達到轉折點的預測能力。例如,首次申請數量在經濟最終走出衰退谷底、進入復甦期2~3個月之前到達頂峰。
(1)這是新填失業救濟申請表的人數,資料覆蓋最近的一週。一個普遍的首要規則是,如果首次申請人數連續幾個星期都在40萬以上,那就是一個徵兆,預示經濟正在失去動力,面臨滑向衰退的危險。這還會促使官方公佈的失業率上升。另一方面,這個數字持續低於萬表明經濟正在恢復,企業裁減員工的數量越來越少。另外,只有首次申請人數保持在低於萬的水平,機構調查中的工資冊上的員工數量增長才是有意義的。
第3章 最有形象力的美國經濟指標(8)
(2)不要試圖僅用一個星期的首次申請資料去解釋趨勢。以周為單位構成的系列常常是不穩定的。包含假日的那些周很容易扭曲申報表中的資料。比方說,一個只有四天的工作周,能帶來申請人數減少達2萬之多,其結果僅僅是導致下一週的申請數量增長,因為下一週的資料中就包含了前面沒有機會申請的人。解決的方法是透過公佈的四周移動平均數來考 察。四周平均數可以把每週數字中的不正常波動平滑掉。
(3)經濟學家和政治家關心的另外一個大問題是在一定時間段內享受失業救濟的總人數是增還是減。數字從300萬爬升到350萬是經濟執行不良的指示燈。在這樣的環境下,消費者信心受到打擊,企業投資也是如此。經濟學家還會擔心所有這些救濟金對聯邦和州財政預算的影響。最引人關注的也許是那些雖然失去了工作但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卻沒有資格 享受失業救濟的人們。享受失業救濟的人畢竟還有一些錢可以支出,這會減弱經濟下滑帶來的傷害。然而,如果(家庭調查中的)總失業人數上升得比享受失業保險的人還快,那麼就意味著失去工作、又沒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