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笑容。
儘管早有準備,但是面對這樣的撕逼場面,安吉拉。梅森還有些手忙腳亂。沈正輝就要淡定得多,他唾面自乾的臉皮倒是頗有幾分網路紅人們的風采,遇到不想回答的話就裝聽不懂英文。
下面的記者都要怒了,你丫騙誰呢?你聽不懂英文?當年你和那些女演員談笑風生的時候我們可都在場!
哥倫比亞畢竟是大公司,許多現場胡說八道的東西根本發不出去,或者必須以某種偽裝的方式才能夠發出去,當然,前提是讀者們聽得懂反諷和反裝忠,這個無論如何都很難。所以有些問題的回答直白得不像樣。不過這也算是達成了沈正輝的某些目的,他登上了美國的主流報紙,美國人心情複雜地看著這個中國人踏上他們的國土,然後被尊稱為大導演,儘管他才三十多歲。這個年紀許多偉大的導演還處在艱難的自我修養過程中!然後沈正輝登上了《時代》雜誌,他接受了一個專訪。雜誌希望他能夠比較深刻探討一下好萊塢和好萊塢之外的電影對比,結果沈正輝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了一下電影導演的視角。這個視角與其說是社會的視角,不如說是哲學的視角,與其說是俗和雅,商業和藝術的視角,不如說是完全基於趣味的視角。
沈正輝相當於給《時代》雜誌的編輯們做了一遍人類的趣味史變更的演講,他說人類的趣味的變更總是和生活的方式息息相關,但是與之對應的人類對於美的認識總顯得有些滯後,所以在評價的標準上就處在一個割裂的狀態。以至於人為地製造了很多分裂和對立,譬如商業和藝術等等,這是因為他們在認知的時候就看不到世界本身的差異性和思想的差異性。
沈正輝的理論倒是讓《時代》的編輯們感興趣,這一場採訪進行了好幾天,沈正輝配合著編輯們將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寫出來了一個提剛性的檔案,被編輯打上了沈正輝的美學的標籤,這算是他在美國所要完成的最後一件事情了。在《時代》雜誌以特別增刊的形式發表所謂的《沈正輝電影美學宣言》的時候,沈正輝已經坐在了回日本的飛機上了。
與此同時。另外一份美國刊物,《紐約時報》則點燃了一把熊熊大火。他們報道了沈正輝的材料中的第一位中國高官的家族資產狀況的調查。這位黨內地位頗高的同志家庭所擁有的財富——包括不限於他的妻子、兒子等等一眾親戚控制著數十億美元的資產——相比美國的富豪。這幾乎不算什麼,他也未必能夠在美國排在前一百的位置,但是這個新聞本身就不是寫給美國人看的。
新聞在發出來的當天就被迅速翻譯成了中文,在網路上以各種形式進行傳播,當網路警察察覺到了這則訊息並且準備著手對其進行清理的時候,影響已經擴散開了。tg隨即便以牆了《紐約時報》的官方網站作為應對。但是這更像是給了《紐約時報》獎勵的勳章。它宣佈他將繼續觀察、調查和評價tg的官僚高層,並且發出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以幫助大家認清楚tg和中國的真面目。
和所設想完全一樣,新聞在對岸地區的瘋狂傳播完全抵消掉了大陸的網路警察試圖滅火的努力。由於網路技術和對新資訊的敏感,這些負面的訊息還侷限於青年人中的傳播。但是按照經驗。擴充套件到全國人民都知道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緊接著,《紐約時報》真的兌現了他們的承諾,新的報道繼續跟上,但是顯露出來的問題是,三篇報道的三個人,剛好對應了黨內三個大的派系的重點人物,因此很難從受益方和動機方面去追查這究竟是誰的手筆,但是牽扯到了全部的人,那麼這種形式的但是的扯後腿也達到了某種平衡的效果,不過對於沒有幾年的換屆來說,反而加劇了鬥爭的劇烈程度。然後黨內的同志們透過這件事情似乎眼睛一亮,普遍性地學到了新方法了。
不過真正厲害的人物能夠從《紐約時報》報道的細微之處,讀出一片大文章來,但是既然是身處在政治圈內,那麼思考的角度的出發點就是經濟和政治的權力了,相比較而言,沈正輝顯得又弱小又無害,根本不在大佬們的考慮範圍之內。這樣從境外傳導到國內的政治宣傳,雖然說起不到淨化政治空氣的作用,但是短時間內似乎也有效防止了環境的惡化。就如同狂風大雨短時間內也能夠治理霧霾天氣一樣。
就沈正輝所知道的,那位對於自己手上和王安萍手上的一些企業很感興趣的公子哥,因為收到了牽連,不得不出國去避風頭去了,放棄了這個頗有想象力的吞併計劃。但是這對於他來說並不是一個大的妨礙。他所控制的企業已經列入了上市的計劃,屆時他將會直接用股市圈錢,而不是像這樣巧取豪奪,還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