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部分

充滿著爭鬥,充滿著征服,充滿著壓榨,充滿著血腥,不同種族和平相處的例子,太少了!其中主要的原因,我覺得有兩點,一是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不充足,不同種族為了各自的生存,不得不展開爭奪戰,二是人們的思想意識還處在矇昧狀態,各族都認為自己民族才是上天之子,其他民族都要比自己低下,甚至把其他種族等同於野獸看待。象羅馬的統治者就把斯巴達人用來與猛獸搏鬥而從中取樂,便是一例。”

宇文正義:“阿拉西先生真是高論!由此可見,這些事情都是正常現象,自古便有的,根本用不著奇怪!”

劉若風對這位阿拉西的話頗感好奇,不僅因為阿拉西說話的語氣似與中土人士不同,亦因為阿拉西這些話在書本上不曾看到過。他想與阿拉西論辯一下,於是冷笑道:“呵!阿拉西先生,你是輔漢王特使,應是匈奴人吧?我們就來說說漢匈之間的爭鬥。匈奴起於漠北,秦時進到河套一帶,滋擾邊塞。漢初,更是圍困高祖於白登七日七夜,而後數代被迫和親,還開關貿易,匈奴從中得到鐵、帛等許多好處。當時,你們已經有了廣闊的牧場,而漢人又沒有與你們爭奪牧場的行為,也就是說,當時漢人根本沒有威脅到你們匈奴的生存。但是,你們匈奴人卻不滿足,仍然時常侵襲邊關,搶掠財物、牲畜、婦女,殺戮漢人。試問,這又是為什麼呢?”

阿拉西:“朋友,我不能很好地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想,這也許和人的天性有關。人們看到別人的好東西,就想著能據為己有。這是人的佔有慾。還有,當時匈奴人自以為大崑崙神只庇護匈奴一族,因而沒把其他族人放在眼中。這是人的矇昧。朋友,我來問你,漢武帝將我們匈奴人趕出漠南之後,為什麼還要窮追不捨?直到我們逃到西域,漢將陳湯仍不肯放過我們,這又是為什麼呢?”

劉若風:“武帝的作法,於漢人而言,是完全必要的,這叫以絕後患。當然,於你們匈奴人而言,是過於殘酷了些,讓你們失去了家園。但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你們匈奴一方。你們的開化程度不及我們漢人,一些原始的野蠻本性還沒有脫去,所以心裡沒有規則、沒有法度,不顧及別人別族,富於攻擊性。阿拉西先生,你以為呢?”

阿拉西嘆道:“朋友,你的說法有些道理!但這種情況能怪誰呢?是我們甘願落後於你們嗎?不是!這是上天的錯!上天為什麼要如此安排呢?唉,這些問題,連聖明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得都沒法回答,何況我們這些凡人啊!不過,我還要指出,你們漢人所謂的規則、法度,或者叫文明,究竟又有多先進呢?看看你們國家的現狀吧!”

劉若風詫異:“柏拉圖?亞里士多得?他們是什麼人?我怎麼不知道?”

宇文正道不耐地笑道:“哈哈!兩位的言論都很精彩,咱們兄弟受益不少。有時間你們再慢慢切磋吧。來,請到餐廳用餐。”

劉若風從此成了宇文家的食客。他來這裡的主要目的,是想結交阿拉西,因為他發覺,阿拉西不但見識淵博,為人也很謙厚誠懇。劉若風時常找他,討論很多問題。

劉若風曾用通心訣測查阿拉西,發現有時能查知他心中所想,有時卻不知道是在想些什麼。再進一步試驗,劉若風發現,如果自己正和他交談,便能查知他的想法;如果他在一個人想事,就不知所云了。劉若風略略一想,也就悟出:阿拉西除了漢語,一定還精通其它語言,當他不是用漢語言思想的時候,自己當然就難以知道他想的是什麼了。於是,劉若風用話套他:“先生,你一定到過很多地方吧?”

“是啊。我們北匈奴的祖先被逼得向西遷徙之後,其中一部分便開始了漂泊生涯。我們先後流落到大食、波斯、東羅馬、西羅馬,受盡當地土著居民的欺凌。我長大之後,便一直夢想著回到東方。十年前,我終於獨自一人到了酒泉,回到了我祖先的部落之中!”阿拉西枯澀的眼神中閃著亮光。

“先生,這個世界很大嗎?其它地方的人是不是也象這裡的人們一樣的生活呢?”

“世界真的很大,這裡,只不過是世界的一隅。羅馬帝國的北邊和波斯的南面聽說還有大塊的陸地,可惜我都沒有機會去過。不同地方的人,雖然語言、生活習俗等大不相同,但基本的生存狀態卻是差不了多少,同樣有身份貴賤之分,有生活貧富之別,有善有惡,有美有醜。只是政治方面,在古希臘曾出現過共和政體,而在東方,延續的一直是帝制。”

劉若風大感好奇:“先生,什麼是共和政體?”

“帝制是皇帝一個人作主,共和則是一種較為民主的政權形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