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楊豐來說,最完美的就莫過於此了,要不然英國龐大的海軍艦隊終究是個禍患,就算以後中國海軍能戰勝他們,也免不了付出一定代價,要知道英國人的實力並不僅僅是艦隊,百年的海上霸主那種可以說融入到血脈中的戰鬥經驗才是英國海軍的真正優勢,和他們相比總共發展了也就二十年的中國海軍,怎麼說也是嫩了點,光合格的水兵數量這一點就沒法比。
現在的中國海軍,說白了就像一棵速生的楊樹,看似體格高大枝繁葉茂,但跟這種經過歲月沉澱的老槐樹,終究是有著本質不同的,真要上了戰場,到底能不能幹得過人家,這一點連楊豐心裡也是沒底的,他可以憑藉武器優勢藐視美國海軍,藐視法國海軍,但卻不能藐視英國海軍。
所以說最安全的方法,莫過於讓德國這個炮灰先打頭陣了,等他們兩敗俱傷了,中國海軍輕輕鬆鬆在後面推一把,英國海軍也就完了,而且這樣還可以把德國海軍順便解決了,說到底這也是敵人,未來的海洋應該是中國人的海洋,而不是和別人分享的。
至於俄國人,說實話他還真沒把尼古拉那點海軍放在眼裡,首先波羅的海艦隊是永遠開不出來的,第二黑海艦隊也是開不出來的,一邊有德國,瑞典這兩支艦隊堵著,一邊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堵著,兩個咽喉被卡得死死的。
而現在俄國海軍所有新式戰列艦幾乎全在這兩個艦隊。未來他們新建的戰列艦也同樣全在這兩處,因為他們的船廠就在那裡,俄國的工業基地就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沿岸。無論造多少都只能永遠被鎖在兩個澡盆子裡,看看地圖楊豐就不禁感慨尼古拉渴望出海口是多麼有道理。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冬季的嚴寒和風雪,讓整個歐洲的槍炮聲都逐漸平靜下來,無論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都沒有像樣的攻勢,當然雙方戰線上小規模戰鬥這是不可避免的,包括德國人對倫敦的轟炸也完全停止了。不光是戰鬥機的問題,這樣的季節飛艇也很難有合適的天氣。
不過戰場上雖然沒了動靜。戰場後方可是全都在拼命做著大戰準備,無數小夥子們在各自國家的各種各樣口號鼓舞下,當然也有可能是在威逼下,紛紛穿上軍裝補充進前期損失慘重的軍隊中。等待著做下一批炮灰。
德國在原有的十一個集團軍的基礎上,又一次性新組建了三個集團軍,使總數達到了十四個,而奧匈帝國同樣在原有的五個集團軍基礎上,大幅擴軍到了十個,可以說真正要全力以赴了。
無數的工廠在拼命生產囤積著各種各樣的武器彈藥,一挺挺機槍,一門門大pao,一架架飛機不停地塞進前線計程車兵手中讓他們準備著互相放血。尤其是已經被視為突破戰壕的最有效武器的戰車,更是各國兵工廠生產的重中之重,打著推土機旗號的訂單雪片般飛向中國。瑞典,邦聯,飛向所有楊豐旗下的工廠,從整車到半成品,甚至零配件,只要生產出來的立刻就被搶購一空。
其他像什麼飛機發動機。航空鋁材,化工原料。鋼鐵機械,甚至就連軍服罐頭這些東西都在搶購,整個中國的資本家們就像是在參加一場瘋狂的盛宴般瓜分著歐洲列強們的訂單。
除了大戰的準備,對那些中立國尤其是義大利的外交拉攏也在不遺餘力地進行當中,隨著協約國集團戰局不利,意呆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出來,甚至從表面上看,這個國家已經具備了左右戰局的地位。
如果義大利加入協約國,然後他們的近百萬陸軍殺過阿爾卑斯山,那麼奧匈帝國似乎也就只有投降或者亡國這一條出路了,奧匈一完那德國無論多麼強大也是獨木難支的。如果義大利加入德奧一夥,那麼他們的百萬大軍全部從側翼殺向法國,目前已經在馬恩河戰線上竭盡全力的法國,也同樣沒有任何能力阻擋他們,然後法國投降或者亡國也是絕對的,一旦這樣那麼西線英國人肯定也是獨木難支的,西線輸了那協約國也就等於徹底輸了。
所以無論對於協約國還是同盟國,義大利似乎都擁有了決定他們生死的能量,估計這時候整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像楊皇帝一樣清楚地知道,義大利人會在戰爭中奇葩到什麼地步,卡波雷託戰役死傷三萬被俘二十六萬這麼強大的記錄,恐怕也就二戰時候的義大利軍隊能夠重新整理了。
但奇葩歸奇葩,老是看著這樣一個歐洲列強遊離於戰爭之外總是讓人覺得有些遺憾,所以這段時間楊豐一直在惦記著怎麼把義大利弄進戰爭中。
應該說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實現,自從開戰到現在,無論協約國還是同盟國,能做的努力都做了,至今還沒有明確結果,原本歷史上他們參戰,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