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的增援當然不可能及時趕到,他們現有的軍隊同樣全上了戰場,無論法國還是荷蘭的英軍都不可能撤出來,實際上他們還正在繼續向荷蘭增兵呢,這時候鹿特丹的巷戰還沒結束。
雖然原來的計劃已經破產,但相比起令人絕望的法國戰場,從荷蘭突破,從距離最近而且同樣也是交通最便利的側翼攻入德國,依然是協約國目前結束戰爭的最好方法,所以英國人對於鹿特丹已經是志在必得,當然德國人也同樣清楚這一點。雙方正一批又一批不停地把士兵填到這座燃燒的廢墟當中,到現在為止投入鹿特丹之戰的英軍和葡萄牙軍總兵力已經超過三十萬,而他們的對手,也同樣達到了差不多的數字,這裡已經成了雙方的決戰之地,宛如後世的斯大林格勒。
再想支援義大利,那麼英國人就必須重新組建一個甚至兩個集團軍,哪怕他們國內也還有足夠的小夥子,這也肯定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這時候他們唯一能夠快速投入義大利戰場的,也就只有原本駐埃及的一個師了,但這點人放到幾百萬人的大戰中是毫無意義的。
實際上就連這個師,也沒能夠及時趕到,因為義大利人在皮亞韋河防線上,僅僅支撐了不到三天,依靠著凝固qiyou彈洗地和戰車衝擊,德奧五個集團軍一百多萬人在這場戰役開始的僅僅一個星期後。就突破了義大利人在皮亞韋河西岸倉促建立起的防線。
接下來義大利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利用的地形優勢來阻擋德奧聯軍挺進威尼斯了,而且他們也沒有勇氣阻擋敵人了,空曠的平原上。那些被凝固qiyou彈嚇壞了的意呆們一刻不停地亡命而逃,丟棄了幾乎所有武器,尤其是英法兩國從牙縫裡給他們擠出的重武器,就像被驚了的鴨子一樣倉皇而逃。在他們身後是無數伴隨著戰車開進的隆隆聲高歌猛進的德奧士兵,對於這個同盟國的叛徒,無論德國人還是奧地利人匈牙利人,甚至那些在東線戰場上無精打采奧匈亂七八糟民族士兵們都充滿鬥志。當然這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輕鬆到手的勝利刺激的。
當德奧聯軍在特雷維索包圍逼降了被困的十五萬義大利軍,並且前鋒已經打到威尼斯外圍的時候。義大利人也終於做出了一個勇敢而高貴的決定,他們的國王埃馬努埃萊三世決定御駕親征,用薩伏伊家族的旗幟,來鼓舞起義大利戰士們的勇氣。
實際上在這場戰役中。義大利軍的傷亡並不算多,總共還沒超過十萬,當然就是投降被俘的比較多一點,由此可見雖然敵軍兇殘,但也並不是不可戰勝的,之所以出現這種一觸即潰的情況,說白了就是被凝固qiyou彈嚇的,如果義大利士兵們能夠鼓起勇氣並不是不能擋住敵人,這一點無論首相利蒂尼還是意軍總司令卡多納都很清楚。所以他們才提出讓國王御駕親征,因為他們實在也想不出其他鼓舞士氣的手段了。
當然就算御駕親征也不能跑到威尼斯去送死,這時候德奧聯軍已經兵分三路。德軍第十四集團軍向維琴察,第十六集團軍和奧匈第六集團軍向帕多瓦,而剩餘奧匈第十,十一兩個集團軍進攻威尼斯,為了保證安全,御駕親征的埃馬努埃萊三世在博洛尼亞建立起大本營。親自指揮著從各處拼湊起來的一百萬大軍北上增援解威尼斯之圍。
實際上埃馬努埃萊三世和他的大臣們這時候也都清楚,單純靠義大利自己恐怕是無法逆轉局勢了。他們現在唯一能期待的,就是把敵軍擋在帕多瓦和維琴察一線,至於剩下的,就只能依靠薩伏伊家族那一直失敗卻一直開疆拓土的神奇站隊能力了。對於這一點他們還是很有信心的,薩伏伊家族憑藉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最終以一個小公爵戴上義大利王冠的詭異經歷,讓他們有充足的信心能夠延續祖先的輝煌。
而且這時候第一批英軍已經在那不勒斯登岸了,正在乘坐火車北上增援,雖然一個師的數量少點,但這其中的象徵意義就足夠了,有國王陛下御駕親征,有盟友的增援,英勇的義大利戰士終將…
呃,義大利戰士絲毫沒給國王陛下面子,就在奧軍包圍威尼斯的第三天,這座城市的十萬守軍就舉著白旗繳械投降了。
緊接著德國和奧匈帝國共同發表宣告,廢除兩國當年簽署的布拉格條約中奧地利將威尼西亞割讓給義大利的條款,重建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由奧匈帝國皇帝繼續兼任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國王,這個王國當初的終結,就是因為普奧戰爭中薩伏伊家族站在了普魯士一邊,雖然義大利人在戰爭中被奧地利人打得屁滾尿流,但因為最後的勝利者是普魯士,所以他們最終還是分得了威尼西亞。
就在威尼斯陷落後不久,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