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西德所佔的比例。但是,近年來在這種喜人的增長形勢中並非不存在問題,共產黨領導人已不得不調低了國家的“四化”目標。而且值得重提的是,如果財富和產值按人口平均數統計,中國又會重新顯現出它經濟相對落後的面貌。當然,儘管有種種不足,中國這個亞洲巨人已經甦醒了!它決心建立起與大國地位相稱的經濟基礎。

尼克松在1971年7月的一次公開講話中認為,第五個經濟實力強大的地區是“西歐”。比起中、美、蘇這些國家來說,西歐顯然更多地具有地理上的概念,而且,這一概念本身的含義就因人而異——西歐可以是指在俄國控制勢力範圍以外的所有國家(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希臘和土耳其);也可以是指最初的(或者擴大以後的)歐洲共同體國家(它們至少擁有一個共同的經濟機構);它還常用來代指那些老牌的強國(英、法、德、意)。如果美國國務院要實行一項新的對蘇政策或中東政策,它就不能不同這些國家協商而自行其是。由於近代以來,英國人一般認為,“歐洲”起始於英吉利海峽的彼岸,所以,不能完全排除這一概念在語義上含糊不清的可能性;更何況還有許多主張歐洲一體化的歐洲人(德國的民族主義者就更不必說了),他們把1945年以後歐洲大陸的分裂看作不過是一種暫時狀態,主張將來把兩邊的國家組織成一個大聯邦。因此,從政治和法規上說,使用“歐洲”或“西歐”一詞來表達超出詞義和含混的人文地理概念本身的含義,是有困難的。

兩極世界的穩定與變革(30)

從經濟角度上看,歐洲各國最近幾十年的情況基本相似,最為突出的特徵是高速度持續增長。到1949—1950年,大多數歐洲國家恢復到了它們戰前的生產水平,其中一些國家(主要是戰時的中立國)的生產還明顯超過了戰前水平。緊接著,歐洲的工業產量逐年增加,出口額空前增長,就業相當充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與投資金額創歷史的高水平,其結果是使歐洲成為除日本以外的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1950—1970年間,歐洲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人均產值增長,而相應的世界平均增長率則分別為5%與3%。工業的增長率還要高些,達,相比之下,世界增長率僅為。到了這一階段的後期,歐洲的人均產值幾乎相當於1950年的倍。極其有趣的是,這種增長的趨勢遍及整個歐洲,包括西北歐這個工業中心、地中海沿岸國家和東歐國家,連一向發展緩慢的英國經濟,此時也以幾十年前從未有過的速度快步向前發展。20世紀初以來,歐洲在世界經濟中下降了的地位很快得到了回升。“1950—1970年間,歐洲在世界商品和服務業產值中所佔的比例,從37%增加到41%;而工業產值增長更大,從39%增至48%。”美國中央情報局1960年和1970年的統計數字表明(他們承認這些數字是有爭議的),歐洲共同體在世界總產值中的比重比美國還大,為蘇聯的兩倍。

促使歐洲經濟復興的原因,探究起來一點也不令人驚訝。長期以來,大多數歐洲國家飽受侵略、長期戰爭與外國佔領之痛苦,城市、工廠、公路、鐵路遭到轟炸;封鎖導致食品與原材料匱乏;千百萬人民應徵入伍;千百萬生靈慘遭塗炭。即使在戰前,歐洲經濟的“自然”發展也受到有民族主義傾向的軍國主義的阻礙。所謂“自然”經濟的發展,就是隨著新的能源和新的生產資料的出現,隨著新的市場的產生和新技術的推廣,生產的發展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地擴充套件。不斷增高的關稅壁壘曾使產品供應國與市場相隔絕。政府的補貼使低效的公司和農場主在同外國的競爭中得到保護。越來越多的國家財政收入被用於軍事開支,而不是用於商業企業。因此,在這種“相互封鎖、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和損人利己的社會風氣中,歐洲的經濟不可能獲得充分的發展”。1945年以後,不僅莫內、斯佩克和哈爾斯坦等“新一代歐洲人”決心創造能免蹈覆轍的新的經濟結構,而且還有心腸不錯、樂於助人的美國,它願意以合作的方式(透過實施馬歇爾計劃和其他援助計劃)為歐洲的經濟復興提供財政援助。

因此,過去因戰爭和政治等原因而不能充分發揮和運用其經濟潛力的歐洲,現在終於有機會彌補過去的不足了。歐洲大陸(無論東歐和西歐)普遍存在著重建新歐洲的決心和從20世紀30年代的愚蠢行徑中吸取教訓的心願。無論是凱恩斯主義者還是社會主義者,在制定國家計劃時,其重點都在於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舊的結構解體或被懷疑和否定,使革新變得更加容易。美國不僅按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