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羅克的統計表明:第三世界國家的製造業生產在世界同行業中所佔的比重穩步增長,以1953年為起點(),1963年上升為,1973年為,1980年達12%。據美國中央情報局估計,欠發達國家在世界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也一直呈增長的趨勢,從1960年的增至1970年的,再增至1980年的。
兩極世界的穩定與變革(28)
然而,如果按照第三世界絕對人口數進行平均,其在世界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仍然不成比例,其貧窮程度實在令人驚訝!1980年,發達工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0 660美元,像巴西這樣中等收入的國家為1 580美元,而像扎伊爾那樣的第三世界窮國卻只有250美元。事實上,欠發達國家雖然製造業總增長比例日益上升,但各個國家的受益卻並不均等。早在帝國主義到來之前、殖民主義者撤走之後(許多國家的確撤走了),一些熱帶地區國家之間就存在著相當懸殊的貧富差別。由於這些國家的產品的需求量不均衡,由於它們所能夠得到的援助多寡不一,由於政治、氣候的變化對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以及國家難以控制的經濟力量的作用等等,這種差距進一步擴大了。旱災可以使一個國家連年田園荒蕪;內戰、游擊隊的活動以及對農民強行遷移,可造成農業減產和貿易萎縮。花生和錫等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下跌,可能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