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郟┑娜�ο魅鹺退�鋈說牟胖牽�約巴煉�潿遠噼Ш恿饔虻腦俅甕�玻�1593—1606),德意志在16世紀後期才倖免於一場全面的教派戰爭。然而,在德意志團結一致的表象背後,敵對的天主教和新教勢力都在想方設法加強自己的實力,削弱敵方的力量。17世紀初,福音派聯盟(建於1608年)和天主教同盟(建於1609年)的鬥爭加劇。況且,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堅決支援他們在奧地利的表兄弟,而福音派聯盟的首領,即帕拉泰恩·弗萊德里克第四選侯與英格蘭和尼德蘭都有關係,於是,歐洲多數國家都加入各自陣線,似乎準備為他們的政治、宗教矛盾決一死戰。
。。
哈布斯堡家族爭霸(4)
1618年波希米亞的新教集團反對新的天主教統治者斐迪南二世(1619—1637年在位)的起義,為另一輪殘酷的宗教戰爭,即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爆發提供了所需的導火索。鬥爭開始,皇帝的軍隊進展順利,斯帕諾拉率領的西班牙哈布斯堡軍隊有效地支援了他們。然而結果卻是,一群成分複雜的宗教和世俗軍事力量捲入衝突,於是又一次急切地需要改變力量對比的方向。荷蘭人在1621年終止了與西班牙在1609年達成的停戰,開進萊茵蘭與斯帕諾拉的軍隊對抗。1626年,一支丹麥軍隊在它的君主克里斯琴四世的率領下,從北方進攻德意志。在幕後,頗具影響力的法國政治家、紅衣主教黎塞留想盡一切辦法給哈布斯堡家族製造麻煩。不過,這些軍事的和外交的反攻均未奏效。到17世紀20年代末期,斐迪南皇帝的有權勢的副官華倫斯坦簡直就要把包容一切的中央集權的政府強加到德意志身上,其範圍甚至遠及北部波羅的海沿岸。
帝國政權的迅速強化,激起哈布斯堡家族的眾多仇敵更加奮力地與之拼搏。17世紀30年代初期,最堅決果敢的人當屬引人注目、有影響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弗斯二世(1611—1632年在位),1630年,其訓練有素的軍隊挺進德意志北部,翌年,向南衝入萊茵蘭和巴伐利亞。雖然古斯塔夫在1632年的呂岑戰役中陣亡,但絕不能就此抵消瑞典對德意志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或者說,抵消這場戰爭的巨大規模。反之,到1634年,費利普四世(1621—1665年在位)和其才華不凡的首相奧裡瓦列斯公爵所率領的西班牙人,決定給他們的奧地利表兄弟以更全面的支援,但他們派往萊茵蘭的、以紅衣主教茵凡特為主將的軍隊,反而促使黎塞留決定法國直接捲入,於1653年命令軍隊在多處跨過邊界。多年以來,法蘭西一直是反哈布斯堡聯盟的默契的、間接的領袖,向所有反帝國和西班牙的人送去津貼。現在衝突已公開,每個聯盟開始動員更多的軍隊、武器、錢財。講話的語言也相應地變得更加強硬。奧裡瓦列斯在1635年制定下一年三路進攻法國的計劃時曾寫道:“要麼喪失一切,要麼使卡斯提爾居世界之首。”
然而,征服法蘭西這樣一個大國是哈布斯堡的軍事力量所力不能及的。其軍隊剛剛接近巴黎,就被迫拉長戰線,橫跨歐洲。瑞典和德意志軍隊在北方進逼帝國軍隊。荷蘭和法國“鉗住”西屬尼德蘭。更糟的是,1640年葡萄牙起義使一部分西班牙軍隊和物資不得不源源不斷地從北歐轉移到本土,儘管這些兵力和資源還不足以重新統一這個半島。實際上,同時發生的加泰羅尼亞人的起義受到法國人熱情的支援,希望它在17世紀40年代初期有可能造成西班牙腹地的分裂。在海外,荷蘭遠征艦隊襲擊巴西、安哥拉和錫蘭,將衝突轉變成某些歷史學家所說的第一次全球性戰爭。如果說尼德蘭在後幾項活動中獲得好處,那麼,其他交戰國這時大都因多年的軍事活動而損失慘重。17世紀40年代的軍隊比30年代要少些,各國政府的財政應急措施更加不顧一切,人民已失去耐心,抗議日趨猛烈。然而,正因為這是一場相互牽連的鬥爭,參加的任何一方都難於退出。很多德意志的新教國家要是知道瑞典也願停戰回家,他們就會退出。奧裡瓦列斯和其他西班牙政治家有可能與法國談判停火,但後者不肯拋棄荷蘭。不同級別的秘密談判與各條戰線上的軍事行動在同時並進,每方都私下安慰自己說,再打一次勝仗就能加強自己在總體和解中的地位。
因而“三十年戰爭”的結局並不乾脆利落。西班牙之所以突然在1648年初與荷蘭和解,承認後者的完全獨立,不過是為了剝奪法國的一個盟友。法蘭西與哈布斯堡的鬥爭仍在繼續。同年,當《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終於給德意志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