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誰是劉承佑最佳繼承者上面,兩國是有矛盾的。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看來,楚國是希望漢國向他們也稱臣,徹底放棄繼承大漢的希望,從此變成一個地方藩王。
衛融說道:“大楚皇帝威加四海,天下鹹服。下官也希望河東能夠稱臣納貢,不過,此事需要我主同意。尚請李大人稍稍等待。”
李廷儒呵呵一笑,道:“既然貴國是我大楚的臣民,貴國有事兒我大楚自當出力。衛大人且回去和貴國君臣商議稱臣的表文,下官就替大楚漢王見一見契丹使者。”
於是,李廷儒就像一箇中間人一樣的為兩邊傳話。由於耶律拽刺急著回上京,主持自己的生意兒,沒心情在太原和劉承均扯來扯去,最終雙方以五州加上20萬歲貢,達成了協議。而李廷儒則為大楚爭得了一個天下大義,而且也迫使漢國同意向楚國每年納貢十萬貫。當然除了稱臣之外,這些協議都是需要等到將偽周至少趕到關中才能夠生效的。
李廷儒和拽刺實現了雙贏,在他們看來,偽周似乎已經是大勢已去了。可是,郭榮顯然不是這麼想的。
第168章 戰事再起
第168章戰事再起
時間過的飛快,轉眼就到了五月。鷹飛草長,大江南北、長河上下都是鬱鬱蔥蔥的一片。自進入三月中旬之後,從西面的唐州、申州到東面的徐州、宿州,周兵、楚軍大大小小的摩擦連綿不斷,有的時候一天竟然有七八次戰鬥。不過,這些戰鬥規模都非常小,如果不是穿著軍服,代表著各自的國家,簡直都可以用“群毆”來形容。
可這樣的戰爭,卻讓大楚高層緊繃著的心情,逐漸放鬆了下來,接著卻又萬分的惱怒。放鬆心情,是因為種種跡象表明,偽周似乎在淮北一線增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可郭榮等人卻沒有南下和大楚決一死戰的意思,偽周在淮北所謂的軍事行動更像是一場“政治秀”,是在向天下表明自己的軍事打擊能力,是一場大規模的演習。楚國終於避免了偽周大舉南下,淮南生靈塗炭的情況。
讓馬雲等人萬分憤怒的則是,唐州、徐州等地倒也罷了,耕種本來就不是百姓賴以生存的必須手段,這些地方提倡“打工”,可淮南的壽州、楚州的部分地區,由於偽周軍隊的騷擾,讓百姓錯過了春耕的時間。眼看著都***了,田地裡野草都比莊稼多。
這讓老實巴交的範質都忍不住破口大罵:“偽周無賴!”,但是,毫無疑問,這確實是偽周削弱大楚的一個有效地手段。可提到軍事報復,楚國高層又存在著分歧。長期以來,楚國的精兵政策在遭遇汴京大敗之後,終於顯示出缺點來,楚國兵力捉襟見肘,除非楚國放棄西南和交州等地,否則在淮南一線,根本就無法聚集十幾萬的精銳部隊。隨著交州等南方地區農作物的成熟,楚國勉強可以發動五六個月時間的大戰,可軍事上,楚國卻沒有足夠的軍隊。於是,馬雲終於在王贇等人的支援下,頂住三省五部的壓力,再一次強行擴軍,讓大將廖仁勇在金陵重新招募8萬新軍。並且調任自己的兄弟馬光猛為西路都督,總管歸州、峽州、金州、房州、均州、鄧州、襄州軍馬,改任丁思瑾為中路都督,都督隨州、唐州、光州、復州、荊州等地軍馬。馬雲對唐州、鄧州、淮南、徐州一線整個軍隊部署,做了一些調整。
對於馬光猛的使用,馬雲是謹慎的。那倒不是因為馬雲對自己兄弟有所懷疑。這麼多年來,馬光猛的忠心是可以看的出來的,關鍵時刻是靠得住的。可是,馬雲這麼想,手下的官員可不這麼想,他們不希望皇室之中出現這麼一個功勳卓著的人,從平定李唐一來,對於官員排斥馬光猛的奏章就層出不窮,處於保護的考慮,馬雲把馬光猛放在了並不重要的洪州(今江西南昌),隨後,在淮南危機的時候,皇后紫英重新任用了馬光猛,而馬光猛也確實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忠誠。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最能夠發揮將領指揮藝術的地方,就是淮南一線了,可是不管是中線的丁思瑾還是東線的朱元都是楚國名將,馬雲不太可能走馬換將。貿然調整防線也不恰當,他需要一個契機,而趙季札正好給了馬雲一個機會。趙季札從趙普這裡討得了一個整頓大蜀內政的妙計,回去之後立刻就實行了起來。頓時,大蜀政壇一片腥風血雨,趙季札打著“肅奸”的旗幟,確實殺了一些奸細,比如大將趙彥濤等人,可是更多的卻是蜀國的直臣。蜀中民心混亂,局勢不穩。
馬雲雖然不太清楚蜀國是怎麼滅亡的,可是這位孟昶兄這位仁兄早晚必掛這是肯定了。為此,馬雲就立刻從中線和荊南道調整出來數州,組成了西線都督府,名義上矛頭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