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這些人要是摻和進來,本來他們名望就高,又有了這平亂之功,豈不是又要壓自己一頭?他們找就那些中層人士,於是就找來了閻晉卿、劉銖等。
這閻晉卿對楊邠不滿,是因為閻晉卿按功勞應該晉升宣徽使,可是楊邠就是壓著他,壓來壓去,這宣徽使的職務飛到了李業手裡。他對楊邠是不滿,可是他對搶了自己宣徽使的李業,也是很嫉恨的。
聽了李業的主意,閻晉卿心裡直打顫,腦子裡就兩字:白痴。這。。。這計劃也太兒戲了吧。
第一百四十二章 改朝換代(3)
第一百四十二章改朝換代(3)
在閻晉卿看來,對付楊邠這些人,最好也是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拖著,拖到楊邠年紀大了,送他們一個名譽頭銜,讓他們體面的下臺就可以了,這也不過就是三五年的時間,而且,楊邠這些人雖然專權了一些,可畢竟不是曹操,對君主該有的尊重,該有的禮節是一點都不少啊。
更何況,最近閻晉卿也聽到了風聲,自從史弘肇和蘇逢吉在王章府上大鬧之後,王章已經有了退隱的意思,他準備向皇帝請求離開中樞,到地方上擔任節度使了。大漢的節度使,比起過去的兩朝(後唐、後晉、後漢包括後周都是出身於河東系,為了說明自己是名正言順的,就不承認竄唐的後梁,支援後梁是叛軍),還有唐末來說,中央對節度使的控制已經很嚴密了,經常性的對調節度使,讓節度使在地方上無法培養自己的勢力。王章一退出,楊邠他們想必也更會收斂一些。這樣皇帝就能慢慢的將楊邠手裡的權力給收攏過來。
而在這個時候,搞政變也太愚蠢了,楊邠、王章、史弘肇確實好殺,衝著他們忠心耿耿沒有絲毫防備的情況下,派幾個武士就能把他們給收拾了。可是別忘了,外面還有一個手握重兵的樞密使郭威呢,這四個人可是不僅感情上情同手足,而且政治上也是正兒八經的鐵桿,相互聲援。
閻晉卿不動聲色的李業道:“不知李大人準備如何對付郭大人呢?”
李業滿不在乎的說道:“郭威,一匹夫罷了,全靠這楊邠等人撐腰,如果楊邠等人死了,郭威立刻就成了無爪的螃蟹。傳召讓鄴城的侍衛馬軍指揮使郭崇殺之即可,然後以郭崇統領鄴城兵馬。”
閻晉卿眼睛轉了轉,裝作一副積極參與的樣子,又和李業討論一下細節,定於後天清晨發動政變。具體的計劃很簡單,現在每天早上楊邠、史弘肇、王章三個人都入朝,到殿中參拜陛下,處理朝政。等他們入朝之後,再請皇令讓三個人去偏殿休息,然後派人殺之。
就在李業和閻晉卿商量密謀的時候,皇帝劉承佑第一次做這樣的大事,這心裡總有些得意,於是,他就跑去找自己老孃李太后,告訴了李太后自己的計劃,讓自己老孃也替自己高興高興。誰知道李太后聽了之後,大驚失色,連忙勸阻自己的兒子,一方面替楊邠等人表功勞,另一方面也說了這天下還遠沒有到天平時節,沒有這幾個老臣幫助,怎麼大漢恐怕很難維持下去啊!
劉承佑本來是有點表功的心態的,可沒想到自己老孃會把自己給臭罵一頓,劉承佑一怒:“楊邠等人專權誤國,像楚國,原本是我們的屬國,楚國伐唐,本來是要送海州等地給我們大漢的,可是楊邠卻毫無道理的派人去申斥楚王,讓楚軍停軍,結果,現在如何?楚國兼併了江南之地,我們大漢朝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再有,過去逢年過節,楚國的供奉從來不曾缺少,可現在,中秋節、重陽節,楚國再也不給我們大漢進貢了!這。。。這難道不是楊邠吳國嘛,再者,為什麼郭威征討河中一年都沒有什麼動靜,可朕一下詔催促,他就很快的平息了叛亂,這。。。這不是欺負朕年幼嘛!”劉承佑把李業等人總結的楊邠罪行一樁樁一條條的倒了出來,最後來了一句:“國家大事,婦人懂個什麼?”說完,揚長而去。只留下李太后傷心垂淚。
另一面,李業走後,這閻晉卿倒也沉得住氣,裝作沒事人一樣,該幹嘛幹嘛,等到了第二天傍晚,他才偷偷的跑去找史弘肇,楊邠、王章、史弘肇三個人裡面,閻晉卿和史弘肇還是有點情分的,至於其他兩位,閻晉卿和他們有矛盾,相互之間是有隔閡的。他跑到史弘肇的府上,要求見史弘肇,準備將李業政變的計劃告訴史弘肇,只要史弘肇有了防備,搶先一步到軍營裡面,控制住親軍,然後再矯詔平亂,抓了李業他們也就是了。
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定數。閻晉卿好心好意跑去報信,巴巴的在史弘肇大門口外等著,等了半天,史弘肇的家僕出來了,一句話:“老爺今天有事,不見客。”任憑閻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