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不在時間與空間中膨脹發酵。最後的結果就是:不拿人當人的人也做不成|人,不是報應在現世,就是報應在來世;不是報應在本人,就是報應在子孫。於是,朱元璋做的孽也就報應在他那些乖戾的子孫身上,如崇禎皇帝一家。
中國歷史寫作的變化(11)
()免費TXT小說下載
劉:前些天我寫過一篇評論“歷史寫作”的短文,把你的“帝國”系列歸入此類。文中總結了它們的特點,其中之一是史料的紮實。我這裡有幾個小例子,希望閣下能就此談談寫作過程中選材取料時的立場與方法。比如,關於嚴嵩的年齡。嚴生於1480年,卒於1565年,享年八十五足歲,以虛歲計,可說八十六歲;書中說他八十七歲,雖不算大毛病,但覺有些勉強。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談談。再如,關於徐階舉家遷徙江西一事,書中取最通俗的說法,認為是為巴結嚴嵩。但姜德成對此有極詳盡的辯駁:“厭吳中之俗,擇風俗淳樸之地徙之,是徐階一生夙願。”這點于徐階、明中後期的政治,顯然比嚴嵩的年齡重要得多,閣下為何取“巴結嚴嵩”說?你對姜的辯駁怎麼看?第三個小例子,其意義更非前兩個所能比的了,是有關朱元璋誅殺功臣的。基本事實是,明初四宰相,有三人被殺,徐達一死,有一種民間傳說,甚是詭異。但溫功義先生在他的《三案始末》一書中,以徐達身後所獲得的哀榮以及子孫們世代所享皇家的恩寵,直至明滅才止的事實,暗示他不同意徐死於朱元璋那隻鵝的傳說。甚至溫還不同意朱有計劃地誅殺開國功臣的意見。閣下書中很大篇幅,其立論的基點恰與溫的意見和質疑相反。一般而言,“知人論世”,當謹慎從之。閣下於此一點,常常是,結論所留餘地不多。請談談,處理重大史實,你所尊崇的原則是什麼?
李:我記不清楚計算嚴嵩年齡時的情形了,大體上是按照我老家計算人虛歲的方法,可能是把他老人家在母親肚子裡的十個月也算進去了,又加上了差額的月份。還有一個可能是:根本就算錯了。
我孤陋寡聞,不敢苟同姜德成先生對徐階的說法,譬如“厭吳中之俗”云云。既然“厭吳中之俗”,退休後幹嘛不到嚴嵩的老家——那“風俗淳樸之地”去住,而是在吳中老家一住就是十年以上,直到八十多歲高齡去世?說徐階什麼都行,只是把他說成是一位將追求“風俗淳樸”當成“一生夙願”的政壇老將、嚴嵩“小妾”之一,我不太敢相信。
至於朱元璋殺功臣的事兒,不談也罷。因為這方面的史料實在太多。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在一個愛誰誰的時代裡,對同樣的資料做出完全不同的解讀,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同意朱元璋是“有”計劃地謀殺也沒有關係;那就說那幫傢伙是“無”計劃地被殺的好了;如果說連那十數萬人被殺也不同意,那也就不需要再說什麼了。
我多次說過,我沒有受過專業的史學訓練,也不是為躋身專業文化人圈裡而寫作。這使我時常暗自慶幸。專業人士對一件事情怎麼看,包括對我的寫作怎麼看,我基本不太在意。原因很簡單,就像在《大明王朝紀事》“尾聲”中那位裁縫荊元所說:僅僅因為“文化圈中人另有一番見識”。我只在意那些非文化圈中人的普通讀者的看法,只在意寫的是不是真話和這真話是不是有根據,只在意我所說的是不是符合人性、人生常識和良知。僅此而已。
不知道這算不算“處理重大史實時所尊崇的原則”?
劉:我沒把閣下看做明史專家,但我十分欣賞閣下解史的角度,也相信閣下的功夫。我有一個題外問題,藉此機會請教。1421年永樂帝遷都北京後,仍留南京為“陪都”,各職司照設如常,雖為閒職,但也能滿足中國人居官為貴的心態,而且仍有被擢拔京城的可能,嚴嵩即為一例。嚴長期在南京任閒職,直到嘉靖十五年,由夏言所薦入北京任禮部尚書。嘉靖朝的張璁和桂萼,原都是鼎力支援朱厚驄的微臣,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拔擢入閣,兩人都在南京刑部待過。這“陪都”的衙門,像是明代官員選任的蓄水池,前後各朝少有耳聞如此設計者,歷代論者也少有人留意此處。如此重要的政治設計,長期被忽略,總覺惋惜。我的疑問是,永樂帝的這一心思,對後來兩百餘年的明代政治,甚或後來六百年的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永樂帝之後的朱家子孫,殺官如麻,動輒成千上萬,與此制度設計是否有什麼關係?閣下書中特別注意到了自朱元璋始的明代殺官現象,以及給文官隊伍——換句話說是,給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階層帶來的巨大傷害,因此我不太相信你沒注意到這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