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0部分

閹局蕕目汲“倉迷諏稅慘亍�

因為兗州的科舉考試不是第一回舉行了,所以兗州的考場反而不多,畢竟這幾年徐濟早已從兗州各地徵辟了大部分的人才了。但兗州如今依舊是全國的學術中心。

由此也可看出今日兗州的文化之繁盛。至於其他地方,因為幽州和徐州人手有限,所以開闢的考場也有限,而且其他地方的文化普及程度也沒有兗州那般驚人,故此足夠使用。

劉協也曾經建議砸其他地方多開設考場,但是卻被荀彧堅決駁回,理由是寧缺毋濫。科舉考試乃是利天下之**。只能循序漸進按部就班,不可操之過急。若是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利用了,用來營私舞弊。那麼科舉考試就沒有意義了。劉協當然完全贊同,他雖然不敢說自己父親漢靈帝的壞話,但是也知道自己父親活著的時候賣官鬻爵搞得東漢朝政烏煙瘴氣。狗尾續貂和狗戴進賢冠那是天下聞名,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舉薦制度的缺陷,選拔官員全憑個人喜好。

現在眼見著科舉制度有利於天下,劉協當然不希望科舉制度被人利用。最後再一次演變成別人牟取暴利的手段,故此痛快地同意了荀彧的請求。王子服等人確實冷眼旁觀,他們是世家大族的子弟,當然明白世家大族的內心感受。他們抱著看笑話的心態靜觀事態的發展,再他們看來,只怕科舉考試一旦實行,各地立時會暴動不斷。

不過他們的希望落空了。

原本有很多人都對科舉制度持觀望態度。現在科舉制度一旦成為現實,的確立時引起各地震動。很多世家大族對此不滿,但是卻已經無力反抗徐濟的強力制度,在徐濟這段時間的改革中。徐州和冀州的世家大族力量已經大大減弱,先是按照兗州的法令,一個家族的繼承人只能有一個。剩下的人必須自謀生路,其次便是當官必須要參加科舉考試,指這兩條便弄得世家大族中的子弟樹倒猢猻散,各奔前程。

冀州的世家大族原本以甄氏家族和辛氏家族為首。原來荀氏家族則因為荀彧和荀攸的關係早早分裂了,以荀諶為代表的這一支已經站在了徐濟這一邊。而其餘的荀氏族人則悄悄的撤離了冀州,直奔江東而去。而甄氏家族和辛氏家族對徐濟乃又是言聽計從。而且在改革中得到了很多的好處,故此在兩大家族的帶領之下冀州的科舉考試除了兗州之外最火爆的。

徐州的情形也和冀州相似。糜竺和陳登一旦全面歸附兗州。徐州地方勢力完全冰消瓦解,只是因為徐州現在勢力分佈涇渭分明。故此考場只開設了一個在彭城。兗州的世家大族因為張邈和陳宮的事情對徐濟服氣得很,故此兗州的情況也很穩定。

幷州地王氏家族有把柄落在徐濟的手中,哪還敢不乖乖就範?至於郭氏家族。因為郭淮的原因,自然不必說。

幽州新定,一個考場便夠了。

故此,王子服等人預期的暴動完全沒有發生,令他們大失所望。還有一些頑固的世家大族採取了另外一種策略,他們也學荀氏家族搬家,很多人都跑到了豫州,持觀望態度,看看自己到底是去荊州好還是去江東好。

如此一來,倒是被張濟捉了個正著,也不知是誰給他出主意,要他穩住這些世家大族,面得他們亂跑給徐濟添麻煩。

張濟便使出手段,厚待這些世家大族,弄得一干世家大族感激涕零,便在豫州長時間停留,不思離開。畢竟現在誰都知道張濟和徐濟不和。等到四月初時,全國各地的科舉考試正式開始了。

正如新“五德終始說”描述的那樣,這次考試分成五個大門類,每一個門類都仿效後世的大學制度,有專業考試和公共考試兩種。

令徐濟大吃一驚的是,原本他以為在這五類考試中,“火德”考試將會相當火爆,畢竟這時代的讀書人都是研究四書五經的,其他的考試應該弱於這一類。哪知道情況恰恰相反,每一大類的考試都有很多人參加。

徐濟第一次見到了這時代知識分子們的真實風貌,他雖然知道三國時代的知識分子們都是多才多藝的,不是明清時代那種書呆子,也遠遠超過宋代文人的狹小胸襟。但是還是沒有想到他們的興趣這般廣博。

有很多的文人居然去參加鐵匠的考試!看著考試名單,徐濟百思不得其解,不過最後想起這時代稍後的“竹林七賢”之中的嵇康,徐濟就明白了。

還有很多人居然去報名當“品酒師”,自然是看中了可以喝道美酒的有利條件。不過還是荀彧解釋的清楚。原本這些東西都是賤業,即便是對這些事情感興趣,也僅僅是停留在愛好方面。無人認真,即便是真的喜愛。也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