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口道:“常侍勿憂,只要得以保全哀家則哀家必護得常侍無事。”但實際上張讓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死活,他之所以這麼說意在打消董太后的疑心,若是自己直接說董太后還未必盡信,但如此一來董太后便必然會信了。
“娘娘可臨朝,垂簾聽政;封皇子協為王;加國舅董重大官,掌握軍權;重用臣等:大事可圖矣。”聞聽張讓這一席話董太后大喜過望,正如張讓所說。董太后只是沒有足夠的幫手,或者叫做黨朋,但董太后卻又一個無與倫比的身份,她乃是太后。更是劉宏的生母,這足以給她以足夠的資本了。
而至於為何董太后對自己生子不明不白的暴斃卻並不悲慟張讓也並不覺得奇怪,這些年來劉宏也就真沒去看過董太后幾次。除了把劉協交給董太后照料之外幾乎便毫無母子感情可言,而張讓這些應對之法說起來也並不高明。但對董太后來說卻已經是能夠想到的最好的解決之道了,不過董太后恐怕並不知道張讓其實只想要讓董太后再去給何進找點麻煩而已。
董太后心中有了案底之後自然也就淡然了。隨即便揮手示意張讓退下,張讓自然也不會多說什麼。對張讓而言他的目的已然達到,只要董太后真的依照他所言而為勢必會觸怒何皇后,而一旦觸怒何皇后則必然會引出何進,若是何進要解決董太后不用強是絕無可能的,張讓的居心也就一覽無餘了,他不但要給何進找麻煩而且還要讓何進背上不敬的罪名,這事兒說到底張讓做的是無本買賣,他可一點都在意最後的結果如何,惟獨他心中還有些擔憂的還是忋究竟是否已然安全,或者說徐濟是否已經做出了決定,他如此花費時間的爭取時間無非還是為了徐濟能夠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
至於徐濟,其實徐濟已經做好了打算,一旦事態惡化他必然會帶上麾下士卒連夜離開洛陽的,只是如今看起來似乎並沒有那麼糟糕,至少何進算是暫時的穩定了局面,劉宏駕崩的訊息也算是被封鎖在皇宮之內了,徐濟之所以知道是因為沒有得到張讓身死的訊息,而且何進也活得很好,加上皇宮的戒嚴,徐濟不難猜出劉宏已然身死的事實。對徐濟來說不論劉宏的死活實際上都已經不會影響他的打算了,即便是何進身死徐濟也勢必要離開洛陽的,洛陽之於徐濟並非龍騰之地,雖然這數月來徐濟積累了不小的名聲和威望,但這裡面虛實徐濟卻清楚的很,盡是他駙馬身份帶來的浮華罷了,真正能夠有用處的只怕不過是一星半點,如此一來徐濟自然也不會對洛陽有什麼留戀了。
旦日一大早徐濟便登高而坐,他在等何進入宮,想必今日何進就不會在隱瞞劉宏駕崩之事了,而屆時只怕劉辯就會即位,到時候還有一場爭端只是不必多說,但徐濟好奇的是自己不在場這些事情會有什麼有趣的變化呢?身為駙馬的徐濟沒有被告知此事,徐濟很好奇何進打算怎麼解釋這件事情。不過那也是之後的事情,此時的何進顯然沒有半點要理會徐濟的意思,這倒是也對,徐濟一旦攙和其中就變得更麻煩,這個小小年紀的執金吾可比他看上去要難對付多了。
不出徐濟所料的是早朝之時何進果然公開了劉宏駕崩一事,並且偽造聖旨扶持劉辯登基為帝了,朝堂之上自然是議論紛紛,但畏與何進權勢並無人出言質疑,劉辯也因此登上龍椅,但劉辯小小年紀何以治國?說到底把持朝政的還是何進與何皇后,這顯然不能讓一眾黨人和清流滿意,對他們而言何進也只是利用工具而已,只是方今何進權勢滔天,著實難以動搖,所以不得不暫時忍氣吞聲。
但徐濟卻已經看到了何進的陌路了。(未完待續。。)
第一百五十四章:勢成
旦日早朝,劉辯雖然已然成為名義上的皇帝,但卻比劉宏更要不如。劉宏好歹明面上政令還是由他釋出,然劉辯的大權全然都由何進與何皇后白痴,說白了劉辯也不過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而今日註定會發生些不一樣的事情,正當滿朝臣工等著何進到達之時,大殿上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她便是董太后。董太后見何進還未至心中自然竊喜,沒了這個大敵自己的作為就簡單許多了,劉辯見到自己的奶奶都來了著實也不敢造次立刻起身道:“太后怎地來了,左右,還不請太后上座?”
其實劉辯何嘗不知道董太后來此對自己是沒有半點好處?只是於他而言其實權勢全然是無關緊要之事,反正他也從未有過大權在握的機會。董太后自然也不會拒絕劉辯的“好意”,施然坐到了劉辯身側的椅子上而後便開口說道:“諸位卿家毋以哀家為念,照常便是了。”
董太后把話撂在這了,但滿朝文武那個敢當真?若是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