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徐濟也終於看到了亂世將臨的局面了。但人們似乎只是關注袁術的動向,因為孫堅的戰死,標誌著袁術向江南發展的陰謀暫時受挫,不得不另外想辦法,徐濟當然也知道這另外的辦法就是從揚州下手,而孫策恐怕正是執行這一命令的不二人選,不過,袁術手下將官極多,若不是孫策犧牲了傳國玉璽。只怕是不會得到這個機會的。但這也標誌著袁術和袁紹之間的矛盾也開始漸漸尖銳起來。
令人覺得有趣的是似乎這一年是袁氏家族兩兄弟很倒黴的一年,這兩個關係緊張的兄弟大概是在秉承袁氏家族的意願,很有默契、互不打擾地一南一北的發展,但是現在他們不約而同受阻了。而他們的受阻成就了兩個原本就很有聲望的人再一次成為了天下注目的中心,其一是射殺了孫堅的荊州刺史劉表,而另一位則是在金鄉打出令世人震驚的大戰的徐濟。
而徐濟當然不只是做了這些。他開始徵募更多的軍隊,開始對軍隊進行改制。而這一次的大動作讓原本麾下僅有近萬士卒的徐濟一下擁有了多達五萬的軍隊,雖然這些新徵募計程車卒在戰鬥力上遠遠無法與之前的精銳相提並論但卻也標誌著徐濟正式躋身諸侯的一員。只是對徐濟而言這些士卒稱不上精銳。但對比高順和陳到的標準和要求,這些士卒的素質放在別家諸侯手中也至少是正規的部隊了,而最大的變化是經此一戰之後這些被徐濟可以壓制計程車卒開始變得好戰,得益於徐濟設定的那優厚的待遇和戰死後對其家人的撫卹令所有徐濟麾下的將士無比渴望對外戰爭,這是他們從軍的最大目標!
而此時對徐濟來說只剩下一件事情,他現在需要一個合理的藉口,也即是所謂的“大義”。但徐濟卻一點都不著急,他很清楚,這幾個月來一直觀望的公孫瓚絕對是耐不住性子了,而一旦公孫瓚有半點異動那麼劉虞一定會給自己一個極為合理並且妥當的藉口的。
很快,幽州刺史劉虞便給了一個令徐濟十分滿意的答覆,如此一來,以幽州刺史劉虞和大漢駙馬徐濟為首的確立漢獻帝地位的行動開始實行,其中更有不少人響應,比如說現在對徐濟敬畏有加的冀州刺史韓馥,再比如在糜竺努力下意圖與徐濟建立友好關係的徐州刺史陶謙,還有到現在為止一直忠心於漢室的廣陵太守曹操以及皇室宗親、揚州刺史劉繇。
當然只有這些人還遠遠不夠掀起風浪來,儘管徐濟剛剛打贏了一場對他來說幾乎是質變一般的大戰,但他心中明白,自己的聲望地位只是虛浮的,照比袁紹與袁術顯然是不夠看的,因此他當然是樂於見到更多更有分量的人加入進來。
劉虞見到聲勢如此自然便派人前往長安,而徐濟卻只是捎信給史阿叮囑他注意董卓的動向,更派幽影精銳護送著大量的奇珍異玩趕赴長安,當然徐濟的目的是要把史阿培養成自己手中最鋒利也隱藏最深的一把刀,但目前徐濟的目的是要令史阿成為新一代大漢帝師,在皇帝身邊有人,自己在兗州的所作所為都可以找到名正言順的藉口,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徐濟現在是還沒有能力辦到,但是“借天子之名打擊諸侯”的事情徐濟還是可以並且極為樂意做得到的,而這絕對是徐濟擴張地盤的絕好藉口。還是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反駁的藉口,自己這個駙馬的身份為自己爭得的好處也開始體現出來了。
而徐濟之所以這麼做,當然是因為他深知劉虞救不了漢獻帝。因為袁紹和袁術一定會阻止這件事情的,而且如今的情形之下又有哪個諸侯願意看到大漢再次統一?他們已然嚐到了雄踞一方的甜頭了。所以必然都是敷衍了事,如此一來。可以預見的是劉虞的這次行動將會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正是徐濟想要的向公孫瓚出兵的理由,即是討伐欺君之臣。因為公孫瓚必然會想袁紹通報此事。
不過在徐濟靜觀其變之時,兗州卻發生了一件大事:劉岱和張邈繼續討伐黑山軍的餘黨,但卻並未找徐濟當幫手,而張邈也將自己拋開,兩人相反卻去請此刻境況窘迫、仍然滯留在陳留延津一帶的袁紹來幫忙討伐黑山軍,也許在劉岱看來,這位當初誘使他出兵攻殺橋瑁的本初公才是他的真正朋友。正在走投無路的袁紹哪還不知機馬上答應。登時,袁紹在外的七萬大軍有了安身之地,沒有過多時,膽小怕事的張邈就完全被袁紹所擺佈,袁紹更是在陳留站穩了腳跟,甚至兵鋒直逼徐濟的本鎮圉縣。而且袁紹因為郭嘉的劫糧而一直頭痛的糧草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更因為袁紹四世三公的聲望的原因,冀州和兗州的名士賢才紛紛向袁紹湧去,袁紹在短短几個月內大有漸漸恢復往日氣相的架勢。勢力更從陳留擴張到了濟陰郡、潁川郡、陳郡,大有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