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部分

迎合觀眾的需要,什麼片子賣座,什麼片子能把觀眾哄進影院,他們就一窩蜂的拍這種型別的電影。最荒唐的時候,一個六百萬人口的香港,一年居然拍了十一部“殭屍片”。

這種惡性迴圈的結果,是使得拍電影的人只認錢,看電影的人只認感官刺激。結果所有的港業資本都湧過來拍電影,那時候連做洗髮水的公司都成立個電影部。

沒過兩年,香港觀眾突然不買帳了,電影沒票房,大批的電影賠了血本,不知多少人傾家蕩產。從此各個電影公司突然就偃旗息鼓,猶疑觀望,香港電影一落千丈。

既然是為觀眾口味而拍的商業片,為什麼觀眾不買帳了?問題就在於,單純從感官刺激出發的電影看的再多,觀眾群體的電影修養和素質沒有絲毫提高,觀眾喜歡看的就那麼幾樣東西,總在一個小圈子裡打轉;一個小圈子裡的東西再多,也有拍完的時候。

當香港電影把警匪片、黑社會片、恐怖片、搞笑片……把這些拍到無數多拍到爛的時候,當所有橋段觀眾都看膩了,所有電影人都很難在這個小圈子裡找到新鮮東西的時候——就象股市崩盤一樣,譁嚓一下,整個世道就垮了。

電影這個東西誕生畢竟才一百年,很多經驗人類也是在摸索中。

香港電影提醒做電影的人,藝術含量和商業含量是一把劍的兩面,忽略哪一面都要割傷手。片面追求藝術內涵,觀眾看不懂沒票房,資金流動不起來或者無法回收,電影產業會萎縮;但是不講藝術內涵片面迎合觀眾當下的感受,要不了多久觀眾就會起膩,千篇一律照樣贏得不到觀眾的心,電影產業還是要萎縮。

易青解釋道:“我不是說要搞香港模式,也不是有些人提出來的好萊塢模式。我認為理想的產業結構,首先是拍觀眾喜歡的電影,讓觀眾掏錢進影院;其次是觀眾的口味逐步提高,不斷的向電影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這樣一來,觀眾的需要得到了滿足,而做電影的人又有拍不完的東西,這個產業就會逐漸健康穩定,資本一天天積累增加……”

孫老爺子點頭道:“說說容易,要怎麼能做到呢?”

易青鼓起勇氣,道:“以往中國電影的最大問題,就是理論與實踐的完全脫離。是電影研究和學術藝術理論的高水平,和電影基礎薄弱,觀眾電影修養太低之間的矛盾。中國觀眾是以看電視為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本身就不太看電影。而中國的電影人卻急於或者說滿足於把他們學習的最高深的那些東西,向法國藝術片一樣拍出來,也不管客觀上我們的觀眾能不能接受的了。要知道法國雖然號稱全民都是電影家,但他們也是有藝術和平民兩條院線的。中國導演也不管老百姓什麼感覺,看不看的懂,使勁表現自己的深奧,中國觀眾一年難得進一回電影院想輕鬆一下,看得卻是這種東西,怎麼能不罵?”

孫老爺子放下了手上的窩頭,正了正坐姿,看著眼前這個神采飛揚的年輕人。

孫茹的眼睛晶瑩晶瑩的,含笑看著易青。易青不知道,人真是有天賦有氣質的,他講起有關電影的事的時候,簡直是……

易青看了看孫老爺子,膽氣更壯了,他接著道:“我個人有個粗陋的想法,要解決中國電影的問題。首先是要放下做作的藝術家架子,本質上說,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藝術片和商業片之分,所有的藝術片,最後不都是要拿進電影院賣票的嗎?這不是還是商業行為嗎?所有的電影都是商業片!電影家首先是電影產業鏈條中自負盈虧的商人,其次才是藝術家!一定要拍大眾接受並喜愛的電影,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提高中國觀眾這個龐大群體的電影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要達到這兩方面的目標,也可以說,要想即有票房又有藝術深度,就是要在商業片裡提升藝術含量,在藝術片裡挖掘商業價值。拍有藝術內涵的商業片,做有商業價值的藝術作品!”

孫老爺子眼睛一亮,道:“什麼,再說一遍!”

孫茹立刻接過話來,獻寶一樣得意的重複道:“拍有藝術內涵的商業片,做有商業價值的藝術作品!”

孫老爺子搖頭道:“前面那句。”

易青思索著道:“在商業片裡提升藝術含量,在藝術片裡挖掘商業價值。”

“哈哈哈,”老頭兒笑道:“這就有點意思了!吾道不孤也!”

孫茹笑著對易青道:“這也是我們老爺子一貫的觀點。而且他已經極力勸說馮曉剛導演身體力行了。”

易青心中一動,從《大腕》、《手機》到《夜宴》,馮曉剛的電影風格確實已經跟以前的馮氏喜劇那種純商業片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