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要上飛機,離開華星大廈的日子。
孫茹和易青並肩站在華星大廈大堂外,面對著中環熙攘的人流,回頭無限留戀的看了一眼陽光裡的大樓。孫茹嘆了口氣道:“好了,再見了,香港!再見了,華星大廈!”
易青微笑著輕輕牽了她的手,兩人甜蜜的相視一笑。
既然選擇了前方,就要風雨兼程。他們本是有一萬個理由和一千個條件,可以享受富裕和安逸的生活,但是為了心中的理想和共同的志向,卻不得不披荊斬棘、一往無前,來不及洗淨前路的風霜,又要踏上新的旅程。
所幸,無論前路多少坎坷,未來有幾多迷惘,都有彼此守望的目光和相攜的手,一起走過紅塵萬丈。
第三章 政治任務(下)
等到易青和他的華星同事們在北京安頓好了新家和新的公司,所有的工作開始步入了正軌的時候,北京已經是九月。
遷移後的北京華星總部,買下中關村一幢二十一層的大樓作為華星集團今後在北京的辦公地點,更名為華星大廈。
北京華星大廈比起香港的那幢華星大廈,低了兩層;易青和寧倩華商量,只是取消掉原本的空中影院,把最上面一層改成拉片室,其他二十層完全按照香港華星大廈的模式安排。
2015年九月一日這天,是華星集團成立五週年大慶的日子。
由華星公司製作的大型商業巨片《地域方舟》前不久在美國創下兩億六千多萬美圓的佳績。隨著《花木蘭》、《星際黑幫》、《地域方舟》連續在北美創下過億票房的神話,華星在國內乃至全世界的同行業這中的地位越發如日中天。
這成立五週年的酒會自然也辦的格外熱鬧。
易青早上開車到公司來,一進門就看見馮麗麗和張建配合默契的在為酒會安排媒體和來賓的席位,一切井井有條。
易青滿意的點了點頭,他對馮麗麗的工作能力和適應能力非常欣賞,從香港到北京,這位其貌不揚的質樸女人總是一副埋頭苦幹實幹的樣子,絲毫不圖個人待遇和回報,公司上下對她的口碑都是極好。
“老闆。”馮麗麗遠遠的看見走進旋轉門的易青,連忙開口叫道。
易青笑著迎上去,對她說道:“跟你交代過多少次了。北京不同香港。這裡要將普通話,不要叫老闆,叫我易總就好了。”
馮麗麗不好意思的哦了一聲。隨後說道:“中影地韓山平董事長打電話約你,讓我轉告你。說今天的酒會他會親自來致辭,還有請你把酒會結束後下午的一切應酬推掉,他有很要緊的事跟你商量。”
易青點頭道:“是的,我已經知道了。他本人已經打我地私人電話有交代過一遍了。”
易青一邊說著,一邊向電梯走去,心情愉快——看來開放對印度電影的配額,和印度電影公司簽約的事已經有了點眉目了。
……
稍微瞭解印度文化的人都知道。印度電影業非常發達,年產近1000部影片。是美國好萊塢德倍。被稱為電影王國,它的電影觀眾也是世界最多的,每天超過2000萬人。在印度,去電影院看電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印度有影院11000多家,分佈全國。
而音樂與電影相輔相成的發展跟成為了全世界影視音樂發展中絕無僅有地特例。印度的電影歌舞普遍製作精良,其拍攝手法新穎、場面唯美、文化特色鮮明這些特點更是聞名於世。而“寶萊塢”眾多一線的俊男美女影星幾乎無一例外的能歌善舞,有的甚至音樂造詣遠高與其影視表演的成功,這又為印度地電影增添了一個新亮點。
以2006年為例,印度電影業又一次重新整理了自己所保持的世界紀錄,各電影院上映的電影數量達到1091部。
其中孟買寶萊塢公司穩固地佔據著印度電影成產的頭把交椅;居第二位的是安得拉邦的海得拉巴公司;第三位的位於泰米爾納德邦的金奈電影公司;除了這三大電影製作公司之外,馬德拉斯地南印度影片、卡拉拉邦與加爾各答的民族電影。也很有特色,僅一地的產量就幾乎超過中國等中小國家的電影產量。
儘管產量高、市場大、觀眾有看電影的傳統,但是形式單一,與國際市場缺少文化相通點是印度電影的致命傷。這也是它在面對美國電影的亞洲殖民計劃時,節節敗退。
在中國,上實際七八十年代時地那一批觀眾,對印度電影的喜愛是非常普遍的。許多父輩的中國觀眾對《兩畝地》和《流浪者》這樣的印度電影情有獨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