塢同盟,一直都是以北美及歐洲市場作為主要發展的物件,當然,這些地方消費水青高,觀眾對電影的需求慾望強烈,電影的中低階層普及率高;可是現在,整個西方市場都已經逐步飽和了,看電影已經成為西方絕大多數平民家庭日常必需的文化生活,現在的美國人、歐洲人的家庭哪個星期不看兩三場電影?在這個基礎上,要想再在遠有地利潤基礎上再賺到這些人的錢,已經是不太可能了。所以。未來好萊塢這些大公司的發展主攻方向必然是亞洲市場。”
孫茹認同的點了點頭,道:“既然如此。那我們這次就叨擾了,承情之至。從明天開始,我們就先借用您李氏國際地辦公地點購置器材和各種材料。一方面準備具體的檔案文案。三天後,等我們華星的主席易總到了,我們再正式和李氏國際簽定租售條約,開始製作電影《花木蘭的後期。至於這個研究所這邊,我們只留下兩三個聯絡員幫助把需要的相關技術輸出就行了。”
孫茹這番話可謂是在商言商,說的非常得體。她自己雖然是〈花木蘭的監製,五億預算之內她可以隨意支配,更何況大家心裡都知道易青跟她簡直就是兩個人如同一個人,但是她還是在形式上尊重易素這個導演,並且一切從公司的利益出發。
李恩華點頭道:“一切細節我跟易青都已經有了初步的默契了。李氏和華星將會簽署一個長達二十年的長期合作合約。至於這次。我會請劉鎮奎先生作為李氏研究所地代表全程協助你們。另外,李氏國際所有熟悉研究所研發技術的技術人員,比如電腦程式師和電子設計員等等。都可以歸你們使用,租用期間的薪資水平按照你們中方地標準,低於國際或美國標準的部分,由我們李氏國際補齊。”
華星的人一聽後面這條,立刻吃驚的議論起來。也就是說。如果美國李氏的一個技術人員加班十天地薪水是一千美圓,而中國華星的同等職員加班十天是二百美圓,那李氏這邊在十天之後要補貼這位工作人員八百美圓??這種合作條件簡直就是李氏白貼華星在做了。世上哪有這樣佔盡便宜的生意?比起張一謀他們在美國做後期時動不動就要支付美國人三倍四倍地薪水,換來的往往還只是二流的貨色,這種條件簡直是做夢都不敢想。
孫茹一聽李恩華這麼說,馬上介面道:“這樣可不行。美方的薪資水平當然還按美國的標準支付,這一點錢我們還出的起。做生意必須要講規矩,有來有往才行,人情歸人情,數目要分明!”
“好!不愧是我孫老師調教出來的巾幗豪傑!說話做生意有模有樣,這樣說起來。倒是我太婆婆媽媽了。”李恩華大拇指一豎,大笑道:“隨著歐美市場的飽和,李氏下一步的目標就是亞洲市場,主要還是一邊扶助以電影業為首地文化娛樂產業,同時出售電子和網路上的各種技術支援。比起美國的許多大財團,我們的步伐已經慢了很多了。這次和華星簽約,李氏等於是把整個財團幾萬人的飯碗綁在了華星的亞洲戰車上,要是華星失敗了,李氏可也就完蛋了。”
華星的人聽了李恩華這話,都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楊嫻兒平時也經常聽易青說一些所謂的市場分析,心說李恩華果然是和易青一個老師教出來的,連說話的語氣都一模一樣。
做生意誰都要講個挖掘市場,搶先進入無競爭領域。歐美的市場已經相當穩定了,電影早已普及到中低收入水平的各個平民家庭中去;但是在亞洲,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國家,情況則大大不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總要把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能夠生存發展下去,才會去考慮文化生活和精神消費的問題。比起北美和歐洲的富裕,亞洲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一直都在致力解決國家人民的生存發展問題。看不看電影,有沒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對發展中國家的老百姓來說並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
早幾年,一場電影的票價動輒幾十元人民幣,對許多中國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水平的工薪階層來說,看場電影還是件相當奢侈的事情??一家三口每週看一場電影的話,一個月要消費掉將近四百元錢,在當年相當於一個城市標準職工半個月的收入。
所以即使有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人們也情願在家看不花錢的電視劇和電視節目。因此,偶爾看兩場電影,用地也是看電視劇的欣賞習慣。張冠李戴之下對這種文化消費形式必然產生諸多錯誤的消費方法——想象一下,就好比用打羽毛球的規則去打網球,時間長了之後地結果,必然是網球運動逐漸在不滿和批評中被弱化甚至消失。因為相對羽毛球的規則,網球實在太笨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