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到了唐嘯對幫助香港電影發展的積極性。因為唐嘯今年做的一切努力,他們這些人可都是看在眼裡的啊!
“難道不是嗎?”這個記者依然不依不撓,冷笑道:“雖然我們今年看三大公司的財務報表感覺部部電影都是超越歷史記錄的超級票房,但是大家想想我們去年一共出產了多少部電影?120部啊!而今年呢?到現在為止三家公司也只是才分別出品了5部、5部和四部,就算再加上幾家公司正在謀劃的賀歲片,那麼今年恐怕也只有20部不到,這麼點的產量就算質量再好,票房再高,那又怎麼抵抗得了漸漸崛起的日本電影、韓國電影還有美國流水線一樣生產的好萊塢?”
“砰”
這些字字珠心的話讓唐嘯一下子就無力的癱軟在了座位上,記者們也是一下子冷靜了下來,現場霎時間一片安靜。
“我害了香港電影嗎?”唐嘯默然無語,對著話筒低聲說道:“請問大家覺得是今年的電影好看,還是去年的電影好看呢?”
沒有人回答,但是結果很明顯,今年的當然要好看些了。
“那麼,誰能告訴我,為什麼港片今年才製作這麼一點呢?”
“我告訴你!”
一個人推門而如,頓時所有人的眼睛都望向了他!
第二一四章 為港片,制定【電影銀行】計劃
第二章來鳥,明天不知道停電不,反正只要不停電,那麼我就不會停更的,謝謝支援!!
香港電影在90年代中後期為什麼會淪落,並且在21世紀連香港本土市場都失去呢?這個問題不止幾個人在探究,很多人都在思考。
歸根結底其實就那麼幾條:
1。最重要原因:商業功利主義
電影首先是一門工業,這句話並沒有錯,但在香港,因為其在政治上處於內地與英國政府之間的邊緣地帶,也因為香港的經濟在六七十年代後迅速的發展但香港人的生活越來越緊張,追求電影的商業利益成為了香港電影人的最主要的目的,特別是在面臨九七回歸的歷史的大前提下,香港人更希望“博”一把,因為不知道九七以後究竟會變得怎麼樣。
商業功利主義的最典型表現就是大量的跟拍、翻拍、重拍、續拍的出現,雖然這並非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市場特有的事情,如吳宇森在《英雄本色》成功後讓“小馬哥”死而復生而拍攝了《英雄本色2》,但是到了九十年代的香港,這既成為香港電影的一種重要現象,同時也是香港電影的一個致命傷口。就是這一點,使得很多爛片都陸續的出來了,沒有質量的電影試問有誰願意掏錢去看?
2。電影人才的流失與青黃不接
八九十年代之交再度的出現了香港的移民潮,同樣也有不少的電影人才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如憑藉《英雄本色》而崛起的吳宇森和周潤發,如因《龍虎風雲》使得英雄片再起風雲的林嶺東,如在《黃飛鴻》中宣揚了其家國情懷的徐克,以及成龍、袁和平等等香港的優秀的電影人才,而這些人基本上代表了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最優秀的人才。
中年一代人才的流失,但卻缺乏新的人才給予注入新的血液,更何況,因為香港電影的商業功利主義的過於的濃重與港產片的日益減少,新人一方面既缺少鍛鍊的機會(如吳宇森,在二十來歲時就跟隨著張徹擔任副導演,如許鞍華,當年也是跟隨著胡金銓學習),另一方面製片商也往往不放心讓他們擔綱主演——這也成為了並片面繁華但整體上還不夠成熟的香港電影在面臨困境時的兩難,於是,觀眾在電影中所看到的,往往還是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劉青雲等為數不多的觀眾非常熟悉的演員。
在導演方面,也是杜琪峰、劉偉強、王晶等中年一代的電影人活躍於影壇,而缺乏新導演的出現。
3。黑社會與盜版的猖狂
黑社會並非是在九十年代才出現,但是在九十年代特別的猖狂於娛樂圈,甚至拍電影也成為黑社會洗錢的一種手段。當紅藝人被黑社會持槍要挾拍片的事情不時的發生,甚至出現了李連杰的經紀人被黑社會暗殺等事件。而1992年1月9日凌晨零點左右,多買蒙面匪徒持刀槍闖入觀塘的東方沖印公司搶《家有喜事》的底片(《家有喜事》是當年的賀歲片之一,正準備在1月25日上映,後來也成為當年的票房亞軍),雖然影片最後還是如期上映,但也引得虛驚一場。而隨後的15日全港的演藝界也舉行了“全港演藝界抗議影圈暴力大遊行”的活動,聲討介入演義圈的黑社會。
這幾條一出,香港電影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