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從大陸的終點——南極,得到證明。南極洲並不是一個統一的陸塊,而是被東、西兩個陸地拼合起來的。在南極洲中部,長達三千公里的世界最高山脈之一——南極縱斷山脈,沿子午線透過極點,將南極洲剖為兩半。非常有趣的是:東面的南極大陸和西面的南極大陸,無論在地質上還是地貌上都截然不同!同樣有趣的是:儘管它們截然不同,但地層和古生物研究又證明,西面的南極陸塊與斷續相連的美洲大陸非常一致,東面的南極陸塊與澳洲、亞洲在中生代以前十分近似。實際上,南極縱斷山脈是東、西半球大陸物質到達終點後拼合的標誌。地球原本無海陸,只是由於地心內熔融物質在特殊條件下經北極地區湧出原始地表,又沿著羅蒙諾索夫海嶺東西兩則往南流去,並且在流動過程中逐步凝固,才造成了最初的大陸,同時造成了最初的大洋。那時的大洋並無海水,洋底就是未被大陸物質覆蓋的原始地表。那時的大陸全部連為一體,而且比今天更加靠近北極。它們像只碩大無邊的爬行動物,身軀起伏,一躍一躍地執行。”孟中天臉龐閃出神往之情。
“無法想象。太恐怖了!”我說。
“美到極致的東西,往往令人感到恐怖。我要能看上一眼當時的場面,死也甘心。那時地球表面上空數十公里內,瀰漫著碳氣、臭氧、水分、塵埃,濃度極高,溫度達上千攝氏度,到處隆隆巨響,空氣稠密成了泥漿樣的東西,連半米也望不出去,四面八方是灼熱的赤紅色,地球看起來是比今天更大的紅色的星球,上面毫無生命可言,地球本身就是個萌動著的生命。後來的一切,都是那時的繼續。”孟中天坐下注視我,“最關鍵的發現,我已經告訴你了。”然後靜靜等待我的反應。
有好一會我什麼話也說不出來,驚駭的心情難以消除。我努力鎮定自己,莞爾一笑,這時一笑真管用。“你所顯示出的東西,恰恰證明你蘊藏著更多的東西。”
“不錯。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海面的只有七分之一,我還有七分之六埋在海里。”
“你所敘述的,準確地講,仍然是一種設想,或者說是猜想。”
“是猜想!”孟中天說,“所有關於過去和未來的認識,統統是猜想。關鍵是看誰的猜想被證實,誰的猜想最能解釋今天的地質現象。‘板塊’說對於破碎後的大陸的解釋是成功的,對於大陸的產生無能為力。‘地質力學’差不多就是力學,最大的成功——怨我直言,在它的實用效益:找油找礦預報地震。它們所能解釋的範圍,只限於大陸形成之後。地球被人們分割的太碎了,各學說都死守著自己那點深刻而片面的真理。很多自然學科中,劃時代的創見,不是由本學科的人提出來,恰恰是學科外的人最先提出的,因為不懂專業,所以他的精神沒有被專業學科束縛住,‘直感’還活著,然後才產生猜想。很多爭論焦點,已經不是對與錯的問題,實質上是敢不敢的問題。唉,在這些方面,他們要是具備些毛澤東精神就好了。”孟中天面容肅穆,“猜想也罷,理想也罷,終歸要受到實踐檢驗。我既然提出來了,就準備面對全部地質學家和全球地殼現象。要知道,讓人們承認一個東西,往往比發現這個東西更艱難。我有準備。”
過了許久,我說:“那麼,我先提幾個問題。”
“請提吧,你一直是比較深刻的。”,
“第一,全部大陸都是由地球內部湧出的岩漿構成的。”
“物質,熔化的物質。主要成分是矽鋁。這點非常重要。”孟中天予以糾正,然後抱歉地點頭,讓我繼續說。
“為什麼這些物質偏從北極出來,而不從南極或者赤道一帶出來?(孟中天欲言,我制止他,對他剛才打斷我予以一次報償,從此他再不打斷我的話。)出來以後,為什麼向南流淌而不向其它方向流淌?”
“非常有力!這實際上就是地殼動力來源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大地一寸也動不了,我的理論就是沙灘樓閣。天文觀測證實:河外天體的譜線紅移是普遍現象,也就是說,地球與其它星球之間的距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大。今天看來距我們非常遙遠的天體,在地質時期卻非常靠近地球。我們設想一下,當時地球南方有一個巨大的天體,對地球產生強大引力,影響著地球熔融物質的流動。就像今天的月亮影響潮汐一樣,熔融物質就是一類固體潮汐。整個地球當時都處在半熔狀態,地球內部各種物質中,最容易被熔化的是含水矽鋁,熔點只有六百五十度,大大低於鐵鎳鎂的熔點。在地球內部成分中,密度最小的又是矽鋁物質,它們被熔化後最容易上浮。通常情況下,上浮是從地心向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