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蘇聯不僅透過戰爭擴大了自己的領土,而且組成了以它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影響急劇擴大,許多亞非國家在擺脫殖民主義統治之後,宣稱要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蘇聯的大國地位在經濟、軍事和國際政治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成為美國之外的另一個世界超級大國。
五、日益力不從心,終頃刻解體(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的國際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背後的矛盾也日益凸顯出來。人民本希望戰爭結束後能過上和平、安寧、富裕的生活,而實際迎來的卻是另一個樣。國際上,同美國的冷戰對抗不斷加劇,先後爆發了柏林危機和朝鮮戰爭。國內經濟發展更加畸形,國防工業成倍增長,而1953年的人均糧食和肉類產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還要低,人民的生活比預期的要差得很多。另一方面,重又興起的思想批判運動和新一輪的清洗鎮壓,更讓民心不安,社會動盪。蘇聯的強國地位由於缺乏一個與之相匹配的政治經濟基礎而危機四伏。
此外,蘇聯在崛起過程中,大國主義、霸權主義傾向日趨嚴重。1939年蘇聯同德國談判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時,還附有秘密議定書,劃分了兩國各自的勢力範圍。隨後,蘇聯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機,佔領了波蘭等鄰國領土40多萬平方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美英三國首腦多次揹著當事國決定其邊界走向,劃分三大國在東歐、在中國的各自勢力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對各人民民主國家頤指氣使,對不馴服的南斯拉夫則公開進行指責、威嚇和圍攻。霸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