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形橫,則內之生氣自然止也。此引經以結上文得水為上之意。
2
何以言之?氣之盛雖流行,而其餘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
高壠之地,落勢雌雄,或去或止,各有'缺'作自'缺'一地可盡其力量也。而好龍多從腰落,分佈枝蔓於數十里之間,或為城郭朝樂官曜禽鬼捍門華表羅星之類,皆本身自帶不可為。彼既流行,而餘者非止也,但當耱其聚處,而使之不散耳。平支之龍,大山跌落平洋,四畔曠闊,其為城郭,亦不過高逾數尺而已,且去穴遼遠,朝山一點,在乎雲靄之表,人莫不以八風無蔽為嫌,又豈知支戲氣隱,若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也,但得橫水攔截,使之有止耳。此方支攏之氣盛者如此。
故藏於涸燥者宜深,藏於坦夷者宜淺。
上句方攏,下句言支。高壠之地,陰之象也,氣在內,強剛而覺悟下,故言涸燥當深葬。平支之地,陽之象也,氣在外,弱柔而浮上,故方坦夷當淺葬。
經曰: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高攏之葬,潛而弗彰,故深,取其沉氣也;平支之葬,露而弗隱,故淺取,其浮氣也。得乘者,言所葬之棺,得以乘其生氣也。淺深世俗多用九星白法以定尺寸,謬也。不若只依金銀爐底求之為得。
夫陰陽之氣,噶而為風,升而且為雲,降而為雨。
凡所以位天地、育萬物者,何莫非此氣邪!斯蓋因曰葬乘生氣,故重舉以申明其義。愚嘗謂能生能殺,皆此氣也。葬得其法,則為生氣,失其道,則為殺氣。如所謂加減饒借吞吐浮覺之類,並當依法而剪裁之,不致有擅殺衝刑破腮翻鬥之患也。
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
氣本無體,假土為體,因土而知有此氣也。水本無母,假氣為母,因氣而知有此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從生哉?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無質而有其氣。乾藏坤內,隱而未見,及乎生水,其兆始萌。言氣為水母者,即乾金之氣也。世人不究本源,但以所見者水爾,故遂以水為天地之始,蓋通而未精者也。
經曰:土形氣形,物因以生。
生氣附形而有,依而行,萬物亦莫非'缺'也。此引經結上有文有土斯有氣之意。
未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
氣行地中,人不見,其始也則因地之勢而知其行,其次也又因勢之止而知其聚也。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善葬者,必原其,起以觀勢,乘其止以扦穴。幾言止者,乃山川融結,奇秀之所有,非明眼莫能識也。《片玉髓》雲:草上露華偏在尾,花中香味總居心。其止之謂與!或謂粘穴乘其脈之盡處為止,然則蓋倚撞安可以止雲。不知人正恐後世不識止處,故立為四法以乘之。夫蓋者止於蓋,倚者止於倚也,撞粘莫不皆然,唯觀義之所在,高低正側,何往而非止乎!
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為南北。
平夷多土,陡瀉多石,支之行必認土脊以為脈,城之行則求石脊以為骨。其行度之勢,委蛇曲折,千變萬化,本無定式,大略與丘攏之骨、岡阜之支略同。
千足為勢,百尺為形。
千尺言其遠,指一枝山之來勢也。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成形也。
勢來形止,是謂全氣,全氣之地,當葬其止。
原其遠勢之來,察其近形之止,形勢既順,則山水貴合,是為全氣之地。又當求其止處而葬之,斯盡善矣。止之一字,最謂吃緊。世之葬者,不乏全氣之地,但於止處則有味焉耳。夫千里來龍,五足人手,才差一指,盡廢前功,縱奇峰聳拔,秀水之玄,皆不為我用矣。若得其傳,知其止,則如數二三,辨黑白,人或見其莽然可左可右可移可易,而不知中間自有一定不易之法、尺寸不可遷改者。《摜》雲:立穴若還裁不正,縱饒吉地也徒然。高低深淺如葬誤,福變為災起禍懲。
宛委自復,迴環重複。
宛委自復,指其勢而言。或順或逆,即委蛇東西或為南北之意也。迴環重複,以其形而論。層拱疊繞,即朝海拱辰之義也。全氣'' 地,其融結之情如此。
若踞而候也。
如人踞然不動,而有所待然。
若攬而有也。
如貴人端坐,器具華陳,攬之而有餘。
欲進而卻,欲止而深。
上句言擁衛之山須得趨揖朝拱,不欲其口逼衝突而不遜也。下句言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