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宋各府城的駐軍,似乎開始進入備戰的狀態。一直擔心大宋興兵的吐蕃,自然顯得非常緊張。生怕終於發動戰爭機器的大宋,會將吐蕃也給滅掉。
只可惜,趙孝錫根本沒興趣,在這個時候征討他們。在他的想法中,吐蕃只怕也堅持不了多久,便會被大宋與特殊的經濟入侵給吞併,打不打其實都不重要。
相反那些海島諸國,卻是趙孝錫打算進軍的物件。一紙皇令下達,集結多時的海軍跟登陸部隊,開始揚帆啟航征討爪哇、真臘跟三佛齊王國。
分成三路討伐軍的大宋海軍,可謂士氣旺盛的啟程。他們征討三國的名義,便是三國欠新南城的錢太多,無力償還只能武力討要。
欠錢不還,在新南城是很嚴重的。曾幾何時,高麗不正是如此,被大宋給滅亡了嗎?而現在他們三國,也將同樣迎來這樣的命運。
在大戰開啟之時,大宋官府開始張貼招攬移民的佈告。看到佈告之上,朝廷給予遷移那些海島國家百姓的福利,不少百姓都顯得有些意動。
只要肯移民的百姓,到了那裡都會得到,至少百畝以上的土地。如果他們種不過來,也可花點錢,從官府招攬當地的土著幫忙做活。這意味著,到那裡便能享受地主一樣的待遇。
雖說遠離故土有些不捨,可很多普通的百姓,子嗣諸多田地卻不夠種。分成一戶前往海外。未必不是個最佳的選擇。何況,這兩年百姓對於海外,已經不是那樣陌生。
那些從海外運來的水果。也開始出現在他們居住的府城之中。雖然價格比較高,卻也說明那裡,並非他們想象的荒涼。不然,朝廷也不會派兵討伐啊!
三年之內,不用交給稅賦,想回家同樣可以乘座朝廷的船隻。一些年青有冒險精神的百姓,便紛紛到衙門報名。打算先去那邊看看。
如果能賺點錢,又有見一番世面。不就三年時間嗎?
這種戰事未定,便啟動移民的工作,或許只有趙孝錫做的出來。不過想想三國,隨著新南城建立之後。他們的造船工業徹底消失不見。一切運輸,都依賴新南城的補給。
可以說,很大程度上,那怕大宋不進攻。只要堅持一個月,不往他們國內運送任何東西。這些過慣了好日子的三國君臣,肯定會覺得諸多不適應。
在無敵的海軍,抵達三國的港口之時,三國的百姓同樣懵了。不過,當他們聽到。國君欠新南城這麼多錢沒還之時,也覺得國君實在太過貪婪了。
想想這些年,他們的稅收翻了一倍不至。每年幸苦賺取的錢財,都被貴族跟君主給剝削。這些同樣貧苦的百姓,反倒很歡迎大宋海軍的到來。
開始進行登陸的大宋海軍步兵,將裝備的火槍還有火炮拿出來時。這些只懂享受的三國君主,才明白末日的到來。至於還錢之說,直接被進軍的大宋海軍給無視。
他們此次接受到的命令。就是徹底消滅三國的貴族跟皇帝。至於那些百姓,則是將來大宋治下的子民。那怕他們血統差點。卻也是不錯的勞動力。
在大戰正式開啟之後,那些聞著血腥味而來的大宋商團,也開始將大量的物資,運送到這片即將成為大宋的土地上。隨著官兵佔領一地,他們便購買一地開設工坊。
這些可謂精明的大宋商人,緊跟著趙孝錫的腳步,一點點擴充著他們的財力。可以說,每次打仗真正受益的,還是他們這些商人。而佔領區的土地,可謂便宜的很。
而對攻佔這些土地的海軍官兵而言,商人們購買土地的錢,很大一部分將進入朝廷的口袋。可其中一部分,等到戰後同樣會分配給他們。
只要擁有戰功,他們可兌換成錢財,也可兌換成土地。而他們購買的功勳田,價格將比商人低上數倍。有了大量土地,便意味著他們家人將百年不愁吃穿了。
雖說功勳不允許交易,如果士兵不想要功勳田,同樣可按價出售給官府。再由官府,視情況將這些田地賣出。可對於這些士兵而言,土地同樣非常熱衷。
就眼前真正繁華起來的新南城而言,那些早年成長起來的移民,還有分配到功勳田計程車兵。如今一家人,過的日子比官員都要舒服幾分。
這樣直接的例子在,這些士兵又怎麼可能,會貪圖一點錢財,而放棄這種屬於他們的功勳田呢?有功勳田做保障,便意味著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
其實對趙孝錫而言,發放功勳田也存在多重考慮。一來發放功勳田,能激發將士英勇殺敵的勇氣,二來要打理這些功勳田,士兵的家眷必須遷移到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