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作用的人和當時環境的理解把這些證據編寫成敘事文”。蒙森是受蘭克學派影響很深的學者,他這番話我是贊成的。

我所創作的紀實文學與別人之不同就在於不是憑空想象的“原創”,而是透過當時的人所見所聞與回憶,將這些材料原原本本地排列出來,一個消逝的歷史場景就復原了,死去的人物也由此而鮮活生動起來,任何現代與時俱進的憑空想象與“創作”,與這些發黃的材料比起來都是缺乏血肉與生命力的。因而,對於缺乏“完全原創”這一條建議或說批評,我到現在還沒有認識到它的益處並不準備接受。

※虹※橋※書※吧※BOOK。

第29節:用一生時光修築文化城牆(1)

用一生時光修築文化城牆

吳懷堯:近來流行於大街小巷的奧運歌曲《北京,歡迎你》中有一句歌詞是“有夢想誰都了不起”,能否透露下你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夢想與雄心?

嶽南:對於這一類的歌,我不太留意,若說有夢想就了不起,我沒有感覺到也沒有看到。我在文學創作方面的事,談不到什麼夢想和雄心,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乃男子漢的三大理想或追求。我現在的寫作,屬於“立言”的一類。既然如此,就要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把這個“言”立得正、立得直,立得真一些,為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別人沒有發掘過的歷史史實和真相,用一生來發掘湮沒的材料,修築一個新的文化長城。因而,每一份材料、每一個朝代的史事在我筆下都是一塊磚石。如果這些都不能實現,至少做到在良心上能過得去,不要給別人添堵或出賣文化良知,弄出一些 “含淚勸告”或 “縱做鬼,也幸福”,並且還“只盼墳前有螢幕,看奧運,共歡呼”等等鬼怨人怒的“雄文”來,在文化長城上抹糞。

吳懷堯:2007年8月22日,你開通個人部落格,一年時間,有500萬人訪問了你的網路空間,你對網路這種新媒介怎麼看?你認為網路會帶給文學什麼樣的影響?

嶽南:網路是個新生事物,以前對它認識不足,自從開通部落格後,感到網路的力量很強大,相互間交流起來更快捷更方便了,許多資訊採集起來也方便得多,有些資料可以不用到圖書館就可以查到,這對增加知識面,提高創作效率是很有益的。如果沒有網路,要寫一本書肯定付出比現在大得多的時間與力氣,這是網路時代給創作者帶來的好處。當然,就我在網上看到的文章,特別是部落格文章,大多都是膚淺的八卦文章,有的跟“文革”的大字報差不多,看上去沸沸揚揚的迎風招展,很有氣勢,但看過也就看過了,像風沙掠過面頰,基本上留不下什麼印象。

吳懷堯:此前有媒體報道,年近七旬的南京建築學家陳景元為查證兵馬俑的真實來歷,獨自調查研究30餘年,認為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應當是秦始皇的祖先秦宣太后的陪葬品。你也出過關於秦始皇陵的專著,對於陳景元的觀點,你作何評價?

嶽南:我與陳先生是朋友,經常通郵件交流這方面的看法。對他提出的觀點大多數不贊同。我覺得陳先生的研究,“想象、猜測”的成分居多,理由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目前還只是停留在“猜疑”的層次上。

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可以懷疑並推翻重來的,有些卻不能,我本人還是更相信司馬遷的《史記》與現代田野考古成果。也就是現在史學界提出的要從“疑古”轉到“釋古”上來。

◇歡◇迎訪◇問◇BOOK。◇

第30節:用一生時光修築文化城牆(2)

陳先生後來又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認為上世紀70年代在驪山腳下秦始皇陵園出土的兩組銅車馬,也不是為秦始皇帝陪葬的。繼爾又說驪山秦始皇帝陵埋葬的只是他本人的衣冠,真正的秦始皇帝屍體被埋在了河北井徑附近的大山中。他列舉的主要理由是,秦始皇帝出巡途中在河北刑臺的沙丘死掉了,按常理,秦始皇帝的靈柩,應當向南,取道洛陽,經崤函古道,直接返回咸陽。可是,這條四百八十里長的道路,非常的狹窄,“車不同軌,馬不併轡”,地上車轍寬度只有106厘米,根本不能通行四馬駕馭的、車輪輪距為203厘米的“轀輬車”。《史記》裡說:秦始皇的靈柩車,是從邢臺向北,經井陘、進太原、入雁門、過雲中,抵包頭,然後沿著“直道”回到咸陽。這一路的行程,大約二千五百多公里,以每天五十公里的速度去計算,也需要超過五十天時間。因而秦始皇帝的屍體和車隊將會遇到四個方面的難題:

一是路途遙遠;二是天氣太熱,容易使屍體變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