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統切尼曾聲稱的那樣,誰控制了石油的流動,誰就能對美國經濟,甚至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擁有“鉗制力”。但問題是,美國是首當其衝的控制者,而不是被控制者。我們不難理解,實現對全球石油資源戰略要衝地區的控制,已經成為美國全球地緣戰略的主要組成部分,美國攫取和控制石油資源的行動也早已遍及全世界。哪裡有石油,美國就與哪裡“接壤”。這就是美國長期秉承的石油政治邏輯。

毫無疑問,世界各國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不會甘受美國的控制而無動於衷。全球石油資源領域的角逐今後將更加激烈而殘酷,各種利益與矛盾的交織將使石油資源領域的博弈大戰更加撲朔迷離。事實上,石油爭奪戰早已不限於國家對決的單一層面。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分裂主義以及宗教衝突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較量越發頻繁,與石油資源的爭奪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表面上的文明衝突有時候暗合的就是石油資源爭奪的本質衝突。這一切都牽動著全球社會的神經,促使著國際石油地緣政治的整合與演變。

19世紀的大殖民時代,英國曾經傾舉國之力,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的全球霸權,其殖民地遍佈全世界,英國因此號稱與每個國家接壤。當然,英帝國式的殖民時代早已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冠以各種名頭的“新殖*義”戰略以及種種現實的翻版。美國現今奉行的石油地緣政治戰略看起來就是“石油版”的新殖*義。美國與所有產油國接壤,幾乎掌控了石油在全球的流動。單從控制其他國家、實現全球霸權的角度看,英美兩國的地緣戰略佈局殊途同歸。與英國*裸的殖民方式不同的是,美國的做法看起來更加陰柔與內斂,但收效卻一點都不遜色。美國緊扼著全球社會的石油命脈,這一點比控制別國的疆土聲名要好很多,更省力而且更切中要害,極具持久的力量。

石油能源中心的轉移

正是由於石油獨一無二的戰略價值,它才會與國際政治如此緊密的結合。現如今,全球社會頻頻被有關石油政治的重磅新聞所轟炸。伊朗核查久拖未決,伊朗遭攻傳言不止;巴以局勢持續動盪,以軍部隊枕戈待旦;非洲油田時常遇襲,恐怖主義陰雲不散;美俄石油暗戰不斷,委內瑞拉大放厥詞。凡此種種,不勝列舉。這分明就是一出出石油紛爭的火熱大戲。而這樣的場面幾乎每天都在連軸式地上演,石油政治的圈子註定不寂寞,人們似乎也已習慣了這種嘈雜與紛擾。但在喧囂與聒噪的背後,石油能源中心或許已悄然發生著轉移。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七章 石油地緣政治大重整(3)

歷史上看,全球能源中心曾多次發生轉移,石油的能源中心地位也是在歷經一百多年發展的情況下,才逐漸演變成當前的格局。今天,從北非的馬格里布到波斯灣,從波斯灣到裡海,從裡海到外高加索,再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理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石油資源富集帶。這個地理帶蘊藏了全球近70%的石油儲量。在這種意義上,可以把北非…波斯灣…裡海…俄羅斯稱為“全球石油供應的心臟地帶”,而中東地區就是這一心臟地帶的中心。圍繞著這一中心地帶,則形成了兩個環形石油需求圈,第一環包括北美、南美、北非、南太平洋的大片區域;第二環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整個歐洲大陸地區。再次細分又會劃歸出兩大區塊,那就是以北美、亞太、西歐地區為主的全球石油消費區和以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為主的全球石油儲產區。目前,北美地區是世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區,亞太地區位居第二,西歐地區居第三。這三個區域佔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而其石油產出量僅佔全球總產量的20%左右。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的石油消費量不到10%,而這些石油輸出國的總產量卻佔全球的60%以上。可見,全球的石油消費區與產出區嚴重錯位和失衡,這是全球社會圍繞著石油權益所展開的爭奪愈加激烈的根源所在。

從對石油資源掌控的角度來看,石油能源中心正發生著轉移,從石油生產區的中東轉向石油消費區的美國。伊朗就是美國貫徹既定的石油地緣政治路線,實現全球石油霸權的過程中尚未除去的最後一塊絆腳石。那麼,為了剷除伊朗這塊頑石,美國是否會孤注一擲、放手一戰呢?相關的政治輿論一直被白宮所時不時營造著。

伊拉克戰爭以後,以伊朗為靶心的中東地緣政治風險開始日益積聚。伊朗核問題的久拖不決,已經成為左右華盛頓與德黑蘭之間政治風向的最大變數。如果美國選擇對伊朗動武,那麼,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將是美國最大的藉口。從利益指向上分析,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