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朗と危�肫涮痙�餿�閃α康乃茉熗Γ�共蝗縑痙��捅舊淼鑷攘Α�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6)

在如此多重身份的背後,石油所承載的必然是以其為靶心的各種紛繁複雜利益的代言人角色。這張精心編織的利益之網背後牽出的石油大亨、石油使用者、國際炒家、金融資本、歐佩克組織等一長串的名字,它們初期本是分屬於不同利益的主體。隨著全球化的彼此融合,經濟上的相互滲透,其潛移默化的結果已然使這種利益分野也模糊起來,催生出許多非汝非吾又亦此亦彼的利益糾合體,友朋與敵手的界定徒然也模糊起來,愈發顯露出石油政治大網的盤根錯節、藤纏蔓繞。

如果說起初石油價格的形成過程僅僅是作為能源產品的單聲部獨唱的話,那麼,伴隨著各方的長袖善舞、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臺,這種局面到後來就逐漸被多聲部的大合唱所取代。長期的磨合讓這種大合唱擺脫了初始的雜亂與不默契,變得雄渾而流暢。但問題是,石油的斂態並沒有受大合唱美妙的影響而鬆弛下來,反倒是越發收緊,石油就像人類社會發展的傳動鏈條一樣,在各種利益的糾葛拉扯下,這個鏈條越扯越緊,有可能在某一個時候頃刻間繃斷。

對於石油價格的形成過程而言,上述三手併力的石油定價模式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石油戰略物資屬性的進一步凸現,石油作為政治產品的性質和地位不斷得到強化。世界範圍內的石油爭奪徹底撕開了溫情的經濟面紗,石油定價過程的叢林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傳統的市場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的三分模式,即油價形成中市場、金融和政治因素各佔1/3的簡單均分模式,其對解釋石油價格在多向度、高頻次層面的變化越發顯得力不從心。經濟因素看起來似乎不再是油價的主導因素。種種跡象表明,政治因素已經在主導著石油價格的潮起潮落,經濟活動已經降格為一種從屬的影響因素。正是基於此,英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主席丹尼爾·尤金才語出驚人地聲稱:“石油,10%是經濟,90%是政治。”尤金的結論誇張與否自不必言,但他對政治因素的倚重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而與尤金相比,亨利·基辛格博士的觀點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1973年,這位美國前國務卿更發出振聾發聵的論調:“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國家……。”這句話註定成為了各國展開石油爭奪的政治箴言,此後幾十年,有關石油的一幕又一幕制裁與反制裁、控制與反控制、聯盟與反聯盟的國際大戰輪番上演。美國執世界之牛耳,忠實而又靈活地踐行著這一箴言。

上世紀80年代美蘇冷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關鍵時刻,為了進一步打擊前蘇聯,美國啟用了石油這把利器。壓低油價將會對作為石油出口大國的“北極熊”產生重大打擊,這是美國當年潛心研究後得出的結論。美國人算了一筆帳:如果國際油價每上漲1美元/桶,莫斯科每年就多收入10億美元;如果石油價格下跌10美元/桶,前蘇聯必將遭受100億美元的慘重損失。當時這一結論是極其明確的,不明確的只不過是計劃實施的方式與時機,美國只需要進行相應的籌劃罷了。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儘管當時總體上國際石油市場供大於求,美國卻私下鼓動沙特繼續加強石油生產和出口供應。為保證計劃順利實施,美國在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進行大量投資的同時,並許以其世界上最先進的石油生產、加工、提煉的技術與裝置。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7)

結果可想而知,沙特就像被注射了大劑量催乳激素的奶牛,短時間產出量激增。沙特的石油日產量1985年8月前不足200萬桶,幾周後便猛增至600萬桶,到1985年12月更飆升至900萬桶。本來全球石油供需平穩,市場風平浪靜。但沙特這個“攪局者”卻給平靜的湖面扔進了深水炸彈,其激起的浪花與憤怒一樣強烈。國際石油市場開始全線崩潰。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國際油價從1985年秋的最高30美元/桶暴跌至1986年初的10美元/桶,下跌幅度超過60%。這對前蘇聯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幾乎一夜之間外匯收入便損失了100多億美元,佔到了當年外匯收入的一半,由此引發的財政危機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美國的石油價格戰之所以效果顯著,主要是摸到了前蘇聯的軟肋,而這又與前蘇聯特有的地理環境背景密切相關。前蘇聯的石油儲量大多集中在西伯利亞與烏拉爾地區的凍土地帶。就石油開採的難度和技術要求而言,在寒冷的凍土上採油所花費的代價要比中東沙漠大得多。當時前蘇聯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