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黃一鶴上任的過程極其之簡單。1982年深秋,當時的央視臺長王楓的一句話:“老黃,把春節晚會交給你搞怎麼樣?”便把黃一鶴推向了戰場,副臺長洪民生接下來的一句話:“你要盡力把它辦好,我說的是盡力。”又把黃一鶴架到了必勝的半空中。無助的黃一鶴以豁出去的信念推出了四條舉措:實況直播,設主持人,設熱線電話,邀請國家高層領導人出席,這就是1983年春節晚會的“標書”。
就這樣,春晚亮相了。首屆春晚沒有專門的主持人,馬季、姜昆、王景愚、劉曉慶成了首屆春晚的主角。劉曉慶身著紅色連身裙,烏黑的披肩發,凸顯出年輕、朝氣,還有20世紀80年代特有的質樸笑臉。而男主持人大多身著中山裝,還有卡其布的工裝,也有少數人穿西裝,但不打領帶。這臺晚會雖然略顯稚嫩,卻是中國電視節目跨出一大步的標誌。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1983年春晚上李谷一和她的《鄉戀》出現在觀眾的面前。據李谷一後來回憶,雖然這首歌廣受歡迎,但有關部門認為“主題不太健康”,一直未能公開上廣播電視。她甚至曾因唱《鄉戀》等歌曲,被口誅筆伐,批為“靡靡之音”、“黃色歌女”、“內地鄧麗君”,還差點被送回湖南老家。但這次晚會上,導演開始拿不準,後來乾脆心一橫,如果晚會中點此歌的電話超過60%,就放行,大年三十讓群眾樂一樂有何不可。果然,現場點播《鄉戀》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在場的領導只好順從民意予以播放。李谷一說,那次她竟一口氣連唱了《鄉戀》、《春之歌》等7首歌,這使她真正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春天來到了。
靡靡之音讓位於全國人民的需要。為什麼?春晚重在娛樂性,不必過於嚴肅。全國人民不是在大年夜受教育的,對於這一點,趙本山再瞭解不過。趙本山的小品雖然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但爭論也一直伴隨左右。比如,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先生就說:“我覺得這個小品要展示的就是一個人為了一夜成名可以不擇手段,可以下跪巴結,可以說自己的祖輩也姓畢。趙本山以前有‘賣柺’、‘賣車’等小品,但這些小品是對欺騙行為的諷刺,可在《不差錢》中我沒看到這些,反而覺得它很推崇這些不好的東西。”
我們再看看趙本山是如何回應的。趙本山說:“小品最大的主題就是快樂,別較勁地說我想說明什麼,問我這個主題有多深刻。”趙本山說,讓老百姓快樂是小品的第一目的,“人們不應該指望一部小品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小品教育不了人,正如一名犯人不可能因為一部小品而改邪歸正。一年365天,前面的日子都已經在教育中走過了,最後一晚你還教育有用嗎?”趙本山告訴採訪他的楊瀾,魏明倫是大學問家,研究小品太屈才了……他壓根就不理會魏明倫那一套。
既然沒用,那麼就要有點娛樂精神,不要總是給全國人民演《火炬手》和《三鞭子》,其實演這些主旋律的定製式作品是趙本山最累的時刻。演完《火炬手》,趙本山在後臺哭了。這不是他想要的,但沒有辦法,誰也代表不了趙本山,他是一個符號。趙本山說:“這些年讓我感到最累的,還有一個《三鞭子》,我在那兒喊得脖筋都鼓出來了,說教式的小品是最累人的。”
所以,能夠在允許的範圍內,帶給大家快樂,讓大家在精神上“桑拿”一把,是趙本山的原則,而這也成了他常青於春晚的一大原因。
第三章 江湖大哥趙本山(1)
在位於瀋陽市郊的本山傳媒基地,趙本山有三個不同的稱謂:徒弟們叫他“師傅”或“師爺”;普通員工叫他“趙老師”;只有總裁班子和行政人員會畢恭畢敬地尊稱他為“董事長”。
所有走進基地辦公樓的人,都會在上樓時看到一面碩大的山石,上面寫著四個大字:本山本色。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周健森專訪時,趙本山承認:“我至今都是個有江湖義氣的人。”這種江湖義氣在很長時間裡都支撐著他的商業王國。
黃金三角的分合
所有二人轉演員身上都有江湖習氣,因為所有的二人轉演員都是一路闖蕩江湖走過來的。但在趙本山看來,江湖人也要有分寸,若是江湖味兒過重就會變俗,只會事理不分了。江湖也要黑白分明,什麼事你應該江湖;什麼事,你不應該江湖,都要掌握得恰當好處。
趙本山對於江湖義氣的理解是:對待朋友,要用心體會他的感受。“每個客人到我這裡來,我都會思考一下,他有什麼需要?他滿不滿意?對待觀眾也是,他看我這次演出滿意嗎?他不滿意我該怎麼辦?”每次他都會檢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