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出也是商品,不贈票很正常。你到飯店吃飯得花錢吧,你到商場買衣服得花錢吧,來劇場看戲憑什麼不花錢呢。這些年來,我們的原則就是隻認票不認人。都說不好堅持,但我們也走過來了。”

“概不贈票”很好地刺激和鼓舞了遼寧民間藝術團的演員們,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收入有了保障。為了讓大家心甘情願地掏錢買票,演員們就得好好演,讓觀眾喜歡看。

遼寧民間藝術團最早有27人,其中演員15人,都是趙本山的徒弟;6個樂器手,1個劇場經理,1個賣票的,2個把門的,還有2個財務。起初在瀋陽和平影劇院嘗試演出,租用對方場地,收入三七分。

“剛開始很艱難,每天半場人都沒有,城裡人不認。”趙本山在接受記者劉濤的採訪時說,“老百姓習慣了看演出找人要贈票,寧可花錢請客吃飯,也不花錢買票看戲。”

堅持就是力量,只有常演才能演長。連續的演出造成了劇場的連續轟動效應,也形成了觀眾的傳播效應,這種傳播的可信度比報紙、電臺都管用。天天演出讓本山迷們透過觀眾的口口相傳,形成了一個觀看二人轉的固定社會群體,這個群體隊伍還不斷往外延伸擴大,加大了二人轉對社會的輻射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章 趙本山連鎖大舞臺(2)

在和平影劇院嘗試一段時間後,趙本山和時任黨委書記田立冬商量:第一,要有自己的劇場;第二,堅持不贈票,不管是省裡、市裡的領導,還是團裡演員的家屬,全都要自己買票觀看演出。

因為買不起劇場,2003年,趙本山租賃了可以容納600位觀眾的瀋陽大舞臺劇場。在此之前的2002年,由央視下屬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和吉林電視臺下屬吉林電視藝術中心合拍、趙本山導演並主演的18集電視劇《劉老根》以13?郾45%的收視率創下了當年央視電視劇的最高紀錄,趙本山遂順勢借“劉老根”這一品牌,將表演場地定名為“劉老根大舞臺”。

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意味著趙本山的商業王國已經具有了一個良好的商業模式。

劉老根大舞臺進京

2009年5月,本山傳媒旗下的劉老根大舞臺落戶北京前門,一時之間群賢畢至,熱鬧非凡。

與此同時;郭德綱的德雲社前門店也在籌建中。有好事者想,這下趙本山和郭德綱可謂是棋逢對手,兩位的嘴上功夫都了得,若是兩家開唱“對臺戲”,那一定比春晚還要精彩。記者由此前去打探。

沒想到郭德綱並不介意:“我們各幹各的,互不影響,離得近了,我們之間可以相互串門來往。我們之間肯定會有很多合作機會的。希望本山老師把劉老根大舞臺經營得紅紅火火,讓大家多一個好去處。”而趙本山在接受採訪時也與郭德綱惺惺相惜:“有競爭不是壞事,就像開飯店一樣,一個獨立的飯店不會賺錢,只有餐飲一條街才能都贏利。郭德綱是我的好朋友,我很喜歡他,喜歡他的作品,如果他需要幫助,我會全力支援的。”

對於劉老根大舞臺的進京,遼瀋著名記者郝洪軍寫過一個評論,在評論中,郝洪軍這樣寫道:

在歷史的長河裡,時間常常會成為諷刺元素。張作霖絕對不會想到,80多年前,張大帥在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寶座上尚未坐穩,他就狼狽逃回奉天;80多年後,二人轉不僅佔領了瀋陽中街大舞臺,“馬大帥”率領眾弟子順著許多關東慷慨之士的入關路徑,聲勢浩大地走進山海關,把二人轉的舞臺搭在了皇城根底下。

把趙本山進京類比為當年張大帥的奉軍進京,這該是東北人能給予的最高評價了。在很多東北人看來,關內關外兩重天,享有盛譽的趙本山雖然號稱“一出山海關,全是趙本山”,但對於首都北京,東北人總是無比敬畏,即便趙本山,也是如此。趙本山曾多次表示,皇城根底下讓人不踏實,飄得慌,因此,他總不願意在北京逗留過長的時間。你可以將這理解為趙本山對東北黑土地的眷戀,但也可以從中讀出趙本山對北京強勢文化的敬畏。

但這一次,劉老根大舞臺在擴張的道路上還是做出了進京的抉擇。

劉老根大舞臺在北京前門的佈置和瀋陽的劉老根大舞臺一模一樣。開場的內容每晚都將在前門上演,這裡的外場面積,是瀋陽舞臺的三倍。僅有的區別是,北京舞臺的觀眾座席只有300個,比瀋陽舞臺少了一半;每晚演出的節目,也從5個減為4個,整場演出為兩個小時。

負責這次進京專案籌劃的劉雙平對趙本山的評價是“偉人”,他甚至將這次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