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當然沒有挑選儀仗隊和禁衛軍的傳統,皇宮和京師當然都是用的滿洲舊人,只要關係夠親近,到了咸豐年間,騎不得馬射不得箭一樣能做侍衛和護軍,其實在嘉慶年間滿洲侍衛和護軍們就**的不成模樣,天理教在京師起事,勾結軍中太監衝入禁城,侍衛們要麼反應不及,要麼落荒而逃,最後還是事實上的皇太子寧自己個拿著火槍去抵抗天理教徒的入侵,還親手打死兩個。這樣,一方面是說明了清朝統治者僅有的武勇,一方面,只能說是一種悲哀,皇宮重地都發生這樣的事,實在是太丟臉了。
漢人的傳統可就不一樣了,帝王身邊,向來不缺乏真正的英勇精銳之士,從漢代的羽林孤兒到唐朝的南北衙禁軍,然後是宋朝的上三軍與班直…到現在淮軍的中軍。
就在徐州老百姓們眼前的這一支軍隊自然不是普通的淮軍,事實上,他們就是精挑細選,不論是在戰鬥力和忠誠度還有裝備上都遠超普通淮軍的號稱天下第一雄兵近衛軍。
(175)北上徐州
隨著第一隊騎兵的到來,小半個時辰之後,又有大隊的騎兵趕到,綿延不絕的騎兵隊伍好象一眼看不到尾,大隊大隊的騎兵到達城門附近後開始用疏散的佇列把整個徐州城這座城門附近的道路都遮蔽了起來,天氣溫暖而乾燥,騎兵踩踏起來的煙塵直衝雲宵,讓人的視線根本看不了多遠,視線所及,只有鮮紅色的騎兵綿延在天地之間。
很多老百姓再愚鈍也是猜出個大概了,很多人都在臉上露出了激動的神情,不管如何,自己這樣的平頭百姓能見到這樣的大人物,回去之後,怕是能吹上一年半載的了!
更多的人臉上都露出迷茫的表情,看到這樣的場景之後他們也說不清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激盪在心中,似悲是喜,似乎也是激動,似乎也是惶恐和害怕,究竟如何,怕是誰也說不清楚。
中軍做為張華軒的貼身近衛,現下已經是鳥槍換炮,再不是當年那一隊小小衛隊的格局。隨著張華軒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威望也是大漲,而現在也不是咸豐二年或三年時的那種格局,淮軍在張華軒的帶領下眼看就要席捲天下,現在的張華軒說起來是一方總理淮軍統帥,其實大夥兒心裡都是清楚,張華軒遲早都是要正位天下的人物,對這樣的大人物中國人向來是不憚於加倍的崇拜,對張華軒的保護也就不僅僅是從安全上來考慮,展現他威儀和地位的儀仗護衛也是必要而且必須的。
這樣一來,淮軍的中軍就提升成了一個鎮的架子,雖然並沒有配置任何的重型武器,只是在張華軒的總理府駕設了幾門重型火炮,以備不虞之需,除此之外。整個中軍鎮其實就是一個架子鎮,除了考慮護衛張華軒一個人地安全和展現淮軍威儀與對大帥的拱衛外,不負擔任何的做戰任務。整個中軍鎮現在只是八個營近五千人,與淮軍接近一萬人的大鎮相比當然是縮水了一半,不過在不考慮到火炮的前提下,中軍的戰鬥力卻是無人敢加以輕視。除了所有計程車官都是由淮軍的老兵組成外,軍官也都是淮軍中地一時之選,哪怕是張華軒在宗族中挑選的青年俊傑。同樣也需要在講武堂中好生學習合格之後,才能在中軍安身立腳。所有計程車兵也都是在招兵時挑選的對張華軒最為崇拜狂熱之士,身材力道與頭腦都是一時之選。要知道現在淮安老百姓的日子是好過了,不過也不是家家都能隔三岔五就能吃上肉地,所以當時的老百姓身體條件都不是很好。身體健壯又高大的只能是百中挑一,更何況身形高大還要頭腦靈活稍具智識之輩,一般能有這樣的頭腦與身形條件的,非得是小康之家的子弟不可。
可以說,如果不是淮軍屢戰屢勝,在駐地內形象極高,且又待遇豐厚。若是沒有這些前提。是很難招募到家境條件能達到小康的良家子弟地。這個時代,對軍人地偏見實在是根深蒂固很難扭轉。這些人家願意送子弟當兵,一則是淮軍戰無不勝死傷極小,二則是新朝將立已經看的清楚,誰都願意讓兒孫出息,三則,就是這一撥中軍是招收在張華軒身邊護衛,在百姓眼裡。等若是御前帶刀侍衛一般極有光采。如此這般,才算招收到這些身材頭腦都是百人選地中軍將士。因為同時還擔負著儀仗隊的做用,現下淮軍也不缺些買馬的錢,索性便購得幾千匹良馬,將中軍全部騎兵化了。
現下在徐州府老少爺們眼前,這支軍服漂亮身形高大的中軍鎮的將士已經排列開來,整整一兩千人的騎兵已經把城門附近護衛的水洩不通,剛剛還能靠近城門口地諸多百姓已經被遠遠趕開,不過到了這個時候大夥兒隱隱約約都知道遇著了什麼事情,淮軍士兵並沒有打罵也沒有認真驅趕,眾人是打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