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時間,中國工人所需的工資只是當時英國工人地三分之一就能夠滿足,而淮安的工廠給予的待遇是二分之一左右,這樣在很多工人眼裡張華軒無疑就成為了萬家生佛,而他們在工廠辛苦一月之後所領取的銀兩也足以養家活口。同時,賺取的工資又有一部分用來購買自己生產出來的那些物美價廉的生產成品。如此迴圈之後,使得淮安地工人工資在與英國相比時,有著對方無法比擬地巨大優勢。
這樣一來,在海州這裡的商鋪倒是多半與淮安地工廠有關,只有少量的洋行做著一些淮安沒有的產品貿易,而這些洋鬼子顯然相信。隨著淮安工廠日益增多。他們的收益也會越來越小,直至沒有。
事實上。當時歐洲的產成品最大的優勢也是最大的收益仍然在紡織品上。在這個竟爭上顯然是人力的竟爭,在這個時代,英國本土的出產已經竟爭不過印度,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上還要加上一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而日本絲在二十世紀初又竟爭不過中國的本土絲,因為一戰的關係,歐洲資本對中國的打壓大為減輕,使得中國本土的紡織業大大進步,比日本絲印度絲在質量上絲毫不差,而在工人工資上則更為便宜,很快,中國本土產品就使得日貨與洋貨舉步維堅。
現在這種情形,只是把幾十年後發生的事情提前了而已。
而心懷鬼胎的張華軒心裡也是清楚,他之所心這麼擔心英法介入中國內爭,也就是因為他的絲廠把英國貨打壓的夠嗆,英國人不惜用鴉片貿易這種手段進入中國,其最大的目地還是在中國傾銷紡織品,現下他做的一切,足夠讓英國的上下兩院都對中國再一次宣戰了。
富有殖民色彩的貿易體系只能靠著堅船利炮來進行,這個時代,絕沒有什麼公理可言。
漫步在海州大街上的丁寶楨等人當然看不出來這一點,他們中間除了少數的商人代表之外,大多數都是簇擁在丁寶楨身邊的軍政要員。對他們來說,此時漫步在海州城內也是是看個西洋景,很多軍政大員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兩千年前先秦時的耕戰時代,在他們看來,這些變化來的太快,有點兒讓人措不及防,難以接受。
除了丁寶楨這樣與張華軒朝夕相處,接受了很多現代思維方式的大員外,很多從吏都是憂心忡忡,看著海州發生的一切,他們不但並不覺得特別歡欣,相反,還有些說不出來的壓抑與擔
對很多人來說,能看到阡陌成片綠油油的麥子連成一片綠色的海洋的景像才更讓人歡喜,而這些數不清的商品看酸了脖子的高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並不讓人安心,相反,這些東西讓他們覺得困惑和無力,也很難理解,為什麼就這樣短短的時間就會讓一個內地小城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他們也很恐慌,如果整個華夏大地都變成這個樣子,那麼中國還成為中國麼?
張華軒深知,無知產生恐懼,恐懼則會產生偏見,既然中國的洋務運動受到那麼大的阻力,顯然是在推廣上出了很大的毛病,既然如此,倒不如大張旗鼓,先把聲勢造起來,現在放在各人眼前的已經是洪水猛獸,就算是將來再有變化,也只是小兒科了夾雜在各色人等之中的還有相當數量的來自歐洲與新興美國的商人。海州與淮安的崛起實在太象一個奇蹟,而這個時候來遠東淘金的歐美洋鬼子也是極多,他們原本的軌跡是要匯聚到香港和上海,而時至今天,這兩個未來遠東城市的光榮卻被海州和淮安取代了。淮安取代上海成為工業基地,而海州則必將取代香港,成為一個各國貨物進入中國的集散地。
五六百人由官員和士兵組成的人群還是很顯目的,海州現在大約有接近二十萬人,每天的商業活動進行的很頻繁,而且這其中有不少是來自淮安,官員在淮安他們見的多了,哪怕是大帥出巡也並不禁止士民進行商業活動或是閒逛,所以他們見怪不怪,最多在店鋪裡瞄上幾眼,就繼續向著南來北往的商人們進行著口燦蓮花的推銷。
而第一次見到這種場景的外來者就很踴躍了。在大清,一個知縣級的官員出巡也是要有儀仗跟隨的,肅靜迴避的四響鑼聲一響起,所有的百姓都要屏住呼吸,要麼閃在一邊,要麼跪在路旁,絕不能與官員分庭抗禮。不管是富可敵國還是貧無立錐之地的貧民,在官員駕臨的時候,都一樣得老老實實跪在地上,等儀仗走了才能抬起頭來。
而這個規矩到了淮軍治下就絕然不同了,除了必要的軍事與內衛行動外,所有的官員出巡都是不準騷擾百姓的,在丁寶楨他們身邊很快就聚集起了上萬人,他們被護兵們的警戒線推開後又重新擠上前來,雖然不敢靠的太近,不過都是踮起腳來,看了丁寶楨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