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畝收取八十文到二十文不等,在邵伯鎮等地的米行抽捐,每石米收五十文助餉,他一共就萬把來人,火器很少,打仗耗費少,僅在揚州等地收取的厘金,就已經足夠他的花銷。就是如此,此老仍然貪心不足,助捐的厘金種類越來越多,花樣翻新手段狠辣,從揚州到淮安不過三百里地,收捐的關卡就足有八個,弄的張家的生意也被剝削,還是張華軒一紙手書,免了張家自己一家的厘金了事。

江南大營也在江北開設了糧臺,準備與琦善搶搶生意。

再加上漕運與南河總督也有資格開局收捐,厘金之患,將肆虐江北大地。

其實自從太平軍興,一直到同治年間徹底被滅,清政府在一段時間內有巨大的財政虧空,皆是仰仗厘金收入,才勉強彌補過去,到了光緒年間,厘金有過百種之多,收入一度達到四千多萬兩白銀,居然超過了正賦!

張華軒雖然也設了糧臺,也開始收取厘金貼補最近的用度,卻並沒有當真打算在百姓頭上敲骨吸髓,他要建立的是新式軍隊,而且要的是地方百姓將來的支援,現在拼命收厘金,一年估計也能收入百萬以上,不過這種殺雞取卵的辦法,對他而言是絕對的得不償失。

不僅他自己將來不收,反而要想方設法,讓別人也收不成!

不收厘金,也沒有朝廷撥款,僅憑現在的收入當然不成,興辦工業,現在本錢不足,他的資歷威望也不足對抗來自朝廷的攻訐。要知道現在洋務運動未興,以曾國藩與李鴻章加奕欣等人的威望,才算開創起工業化的皮毛,憑他現在的實力,如果想辦工廠,修鐵路,等待他的一定是彈章四起,最終免官罷職!

一口吃不成胖子,張華軒打定主意,羽翼未豐之前,先慢慢兒充實荷包,多打勝仗,等他勢大難制之時,再言其它。

第一步,自然是以現有的條件出發。

蘇北一帶也是魚米之鄉,鹽城的大豐、濱海、響水諸縣一帶,沿海的荒灘無主土地很多,只是政府無心無能,根本沒有人去打這些土地的主意。張華軒已經得到總督怡良的首肯,再加上巡撫吉爾杭阿允准,用三萬兩白銀的價格,買得這幾縣十五萬畝的灘塗土地,這價格等於是白送,不過這些土地原本是灘塗地,需要平整加以施肥後才能使用,所費極大,根本無人問津,張華軒是當紅按察使,這一筆買賣雖然與他的官職無關,也不是用什麼養兵屯田的名義,而純粹是用張家生意人的途徑去談,怡良與吉爾杭阿不過是賣張華軒一個面子,圖的是他的軍隊支援自己這個總督與巡撫罷了。

送十幾萬畝無主灘塗地,得一個實力按察使的支援,總督與巡撫當然算得過賬來。他們只是奇怪,張華軒與張家也是生意世家,看起來不大象愛做賠本買賣的人,買這十幾萬畝灘塗地卻是做什麼?

其實華軒還嫌土地買的不夠,只怕將來這種灘塗地還能買的更多。

至於用來做什麼,答案卻是很簡單:種棉花。

(11)回府

蘇北地區地勢平坦,一年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地力肥沃人力充足,過了盱眙便是黃淮流域的氣候與地理特徵,所以蘇北自引入棉花後就有不少地方種值,產量高棉質好,只是由於人口眾多,難以形成很大的集團產業,都是小規模的棉農生產,所以在歷史上默默無名,並不受到重視。

張華軒的第一步就是先購買大量的灘塗土地,這些地的肥力用來種莊稼當然不成,要先平整墊土,然後施養糞肥,最少兩三年後,才能種出莊稼,至於什麼時候能回收成本―――那只有天知道了。

這些地用來種棉花卻是正好,張謇在南通就是這麼幹的,他在海門和啟東等地買了十幾萬畝的灘塗地,用來做大生絲廠的棉花生產儲備基地。買灘塗地費用小,一年之後出產的棉花就完全能夠收回成本,並小有賺頭,如果再自己建起絲廠來,利潤和賣鴉片也差不多…張謇的大生絲廠在七八年時間內賺了七百多萬兩白銀,張華軒覺得自己未必做的比他差了。

做生意當然需要本錢,這麼大的一筆投入,僅憑張家自己是運作不來的。張華軒現在開設的糧臺厘金局只收很少的錢,用來維持現在的局面還成,再想加大投入可就難了。

在回淮安府之前,張華軒掰著手指頭算了一下賬。從建立淮軍到成軍,募兵,制軍服,器材,各級軍官與士兵的俸祿,再加上揚州一仗花的錢,一共是用了八十三萬兩白銀。

這賬不算不嚇人,算了還真讓張華軒吃了一驚。老爺子一次性拿出過五十萬兩的資產,隨後整整大半年的時間,張家的收入全部用來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