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冊立她為後。宋仁宗此時已經立曹氏為後,如果再冊郭氏,就是二後並立,這可讓皇帝左右為難了。
就在宋仁宗無比苦惱之時,郭氏染病,於是宋仁宗派宦官閻文應攜御醫前去為郭氏看病。不料幾天後,郭氏就暴斃而亡。
如果聯想到之前閻文應力主廢除郭皇后一事,就不難推測郭氏暴斃絕對與閻文應有關。如果郭氏重新立為皇后,追究當日廢后之事,呂夷簡和閻文應身為廢后主使者,定必首當其衝。是以這二人惶急不堪,為了保全性命,下毒謀害郭氏就很正常了。宮中和朝廷都懷疑是閻文應下毒害死了郭氏,但閻文應手段高明,沒有留下任何證據。且深宮事密,誰也不敢輕易查證。
宋仁宗對郭氏之死很是悲痛,下詔重新恢復了郭氏的皇后封號,用後禮殮葬。此時,范仲淹已經調知開封府,上奏彈劾劾奏閻文應,宋仁宗立即將閻文應貶黜出京。閻文應後病死途中。
尚、楊二氏與被廢的郭皇后一樣,都成為封建制度與男權政治的替罪羊。更重要的是,此案也反映出在“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代,即使貴為君主,仁宗也不得不受多種力量的制約。而且,再次新立皇后之時,仁宗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而只能遵從大臣們的建議,立了宋初名將曹彬的後代曹氏。皇后嬪妃的立也好、廢也罷,從根本上說,都是君主制主導下多種政治力量角力的結果。
范仲淹看到呂夷簡利用手中的人事權力培植私黨,打壓政敵,心中甚為憂慮,於是把京官晉升的情況繪製成一幅《百官圖》獻給皇帝,《百官圖》,這是范仲淹精心繪製的,詳細記載著近年來,自從呂夷簡當政之後,文武百官的升、遷、降、謫之路的列表。其中一一指出,哪些官員的升遷是正常的,哪些是呂大宰相一手遮天,強升暗降的。真是以事實為依據,以大宋律法為準繩,清楚明白地挑明瞭一切。其中《推委臣下論》更是勸諫仁宗皇帝不能把人事權下放給宰相,不然會造成君權旁落,甚至改朝換代也不一定。意思是這個沒有謀策定國之功如趙普、也沒有挽危局扭乾坤重立江山之功如寇準的小小太平宰相,居然囂張到了這步田地,陛下您不廢了他,還等什麼? 。 想看書來
《中國曆代黨爭》第五章(7)
朝中“範呂之戰”;烽煙再起。
范仲淹百分之百地深信,只要這張圖遞上去,呂夷簡的死期就到了。但事實上呂夷簡是見過風浪的,看了這麼個東西只是淡淡的給了八個字:“仲淹迂闊,務名無實。”意思就是說:范仲淹這個小同志,是個只講大話,不通世務,不切實際,只想搏出位爭名利的人。之後這個《百官圖》就不了了之了。
范仲淹是河北人。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范仲淹的母親貧困無依,只好抱著仲淹改嫁山東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斷虀畫粥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大中祥符七年,他透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出身寒門的緣故,使得范仲淹有獨特的價值觀,也有相對的見識。
得到這個結果,范仲淹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憤怒,越想越悲哀,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世界太黑暗,呂夷簡太厚黑!而皇帝陛下還沒有清醒,那麼他繼續寫奏疏。在奏疏最末尾,他還加上了這樣一句:“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終有王莽之亂。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這是個典故,發生在西漢。張禹是成帝的宰相,非常得寵,可以在家裡辦公,得病了皇帝都要登門慰問。王莽篡奪漢朝江山就是張禹做的好事。此人力保王家忠誠,在漢成帝期間,封王太后的哥哥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位列三公以上,並且把他的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五人同日封侯,史稱“五侯”。王家就這樣坐大,再也沒法控制。
范仲淹舉出這個例子來,用意再明顯不過了。呂夷簡就是宋朝的張禹,他現在不講原則,胡亂任命,說不定哪裡就藏著王莽,早晚有一天會血洗趙氏,毀掉宋朝天下!
這就沒辦法了,他己經不留後路,把呂夷簡往死路里推,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