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元年,朝廷派中官侯顯出使西藏,李興出使暹羅,馬彬出使爪哇、蘇門答刺等國家,尹慶出使滿加刺(今英屬麻刺甲在馬來半島南端西岸)柯枝Cochin(在印度半島西南端臨阿刺伯海諸國)。這是朝廷派遣宦官出使別國的開端。
永樂三年,朝廷派遣中官山壽率領騎兵從雲州出發,鄭和王景弘等帶領船隊下西洋。這是宦官專征的開始。永樂十八年,成祖朱棣設定東廠,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明朝宦官具有出使、專征、監軍、分鎮、查探臣民隱事等權利就是從成祖開始的。太祖朱元璋本來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到了成祖朱棣時,開始重用宦官,並且設立專門的學校,讓宦官讀書學習,幫助皇帝日常工作。因此明朝宦官與以往不同,都具有一定文化的。等到宣宗即位,在宮中設立“內書堂”,收容十歲以下淨身兒童二三百人,由翰林院學士劉羽、陳山,朱祚等當教師,學習儒家經典,對宦官進行文化教育。後來在此讀書的小宦官曾加到四五百人。依舊是這些翰林學士教書,於是宦官才開始通文墨、管理章奏,連皇帝批閱奏章,也交給一個宦官代筆,叫做司禮監,還與朝廷官員往來結交。
英宗即位時只有九歲,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輔政。蔚州地方的一個流氓,名叫王振,年輕的時候讀過一點書,參加幾次科舉考試沒考取,在縣裡當教官,後來因為犯罪,本來該充軍,他聽說皇宮招太監,就自願進宮做了太監。宮裡識字的太監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後來,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鎮讀書。朱祁鎮年幼愛玩,王振想出各種各樣法子讓他玩得痛快,朱祁鎮挺喜歡他。明宣宗死後,剛滿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英宗即位後,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愛的人,王振便越過原司禮太監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禮監是明代宮廷裡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總管宮中宦官事務,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內外一切章奏和檔案,代傳皇帝諭旨等,由於此職事關機要,歷來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擔任。後來,隨著“票擬”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後的裁決意見,要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稱為“批紅”。奏章經過“批紅”以後,再交內閣撰擬詔諭頒發。宦官掌握了“批紅”大權,實際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邊,善於察言觀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簡出、和外廷官接觸少的弱點,欺上瞞下,假傳諭旨或歪曲篡改諭旨,以售其奸。英宗把這樣一個重要官職交給王振,為他日後擅權開闢了道路。 。。
《中國曆代黨爭》第九章(4)
王振想在朝廷中立威,多次唆使明宗以小錯為由杖辱大臣。言官得到王振授意後開始對王振的政敵進行猛烈的彈劾,從公侯駙馬伯到尚書都御史都受到過彈劾,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凡不利於王振的大臣多被貶官,連三楊都不能阻止。他不僅對內黨同伐異,大耍淫威,對外也投機取巧,破壞邊防。國家的倉庫、建築工事、銀礦、布帛、織造等事的控制權力也全部被中官掌握。於是國家法制開始鬆弛,宦官在內興禍,敵國也虎視眈眈。
不久,楊士奇、楊榮相繼去世,內閣大臣陳循、高谷等人都是後進的,在朝廷尚沒有很高的威望,楊溥孤立無援,王振比以前更加專橫了。王振為了向四夷示威,發動了麓川之役。
麓川就是今天的雲南省瑞麗縣一帶,是少數民族聚集之地,元朝在此設立了宣慰司,明朝依舊。正統二年(1437年),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叛亂。到正統五年(1440年)七月,被黔國公沐昂與都指揮使方瑛、柳英等所率明軍平服。十二月思任發派使者致書朝庭,表示願意進貢謝罪,英宗讓文武大臣討論戰和之事,刑部侍郎何文淵上言認為,麓川地方不大,又處極南邊,地形複雜,不宜興兵*,主張安撫,這一正確意見得到了楊士奇、劉球等人的支援。而王振為“示威荒服”,一意孤行,力主用兵,要“盡滅其種類”。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正統七年十月和正統十三年(1448年),朝庭屢次出動十幾萬大軍進剿,使民族矛盾不斷激化,再也難平服了。當時明朝的主要敵人是逃亡在漠北的元室後裔。興麓川炎師,曠日持久地打了十餘年的戰爭,得不償失,勞師遠襲,大大地消耗了兵力,帶來了無窮的後患。史稱“興麓川之師,西南騷動。”“以一隅騷動天下。”
麓川之役先後發動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