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天冊封當日,當著蜀中文武面前,劉備連連嘆息道:“此真乃忠臣呀。”
隨後,劉備命人將王累的屍身加以厚葬,並贈其謐號:忠烈侯。以王累從事的身份,死後竟連升數級,加封成侯,這在史書記載中是絕無僅有的。劉備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用死人來收攏民心,以昭示自己厚士待人的正統之風。
不過,這是對歸附的蜀中文武,對於同族的劉璋劉備可沒有什麼客氣,他先是著令將劉璋一族遷出成都,安置到了偏遠的漢嘉郡,然後又將劉璋貶謫到羌胡聚居的廣柔一帶。劉備這樣做的目的很清楚,就是防止那些仍然忠於劉璋的勢力打著劉璋的旗號動叛亂。
就在蜀中烽火連天之際,中原也不安寧。
虎視眈眈河北許久的曹操在建安七年三月末,出動五萬大軍再一次圍攻鄴城,這一次袁譚袁尚兄弟再沒有聯手抗敵的可能了。因為早在一個月前,袁尚和袁譚之間暴了一場大戰,結果是袁尚大敗,其封地甘陵、安平、勃海、河間,中山都被袁譚佔領。袁尚只得孤身投奔幽州的二哥袁熙去了,現在進攻袁譚正是最佳的時候。
當然,在北征的同時,曹操也沒有放下防備高寵北上之心,在宛城一線,他繼續以驍將曹仁為主將,率二萬精兵扼守宛城,而在徐豫一線,大將於禁和樂進各統一萬士兵沿著沂水佈防,以阻止有可能的高寵北進部隊。
與此同時,一直密切關注著巴蜀動向的徐庶也給遠在金陵的高寵送去了最新的情報。
在這幾個月裡,是高寵難得的享受家庭生活快樂的日子,江東民殷府豐,就連天災也避著走了,往年時常生的春澇今年沒有生,引水灌溉措施的到位讓開墾荒田的面積有了大幅度的增長,特別是在淮南的九江、廬江兩郡,在袁術時期被荒蕪的田地差不多被新近南遷的流民墾荒完了。
流民——,自高寵統一了江東之後,流民問題就一直是令他最為頭痛的難題。每一年的春夏之交都會有大批逃荒的難民從北方的徐州、豫州等地逃來,他們遠離故土出來,為的是討上一口飯吃,維持最基本的生計。
由於要支撐龐大連續的戰事,曹操雖然也實行了屯田政策,但“五五”比例的賦稅分攤方式比起江東剛剛頒佈的“三七”政策來。剝削無疑要重了許多,這也是眾多百姓冒著被殺頭危險逃往南方的原因所在。
在徹底平定了孫氏殘餘勢力之後,高寵的後方已經相當的安定,越漢兩族百姓之間的關係也是相當的和睦,加之這一年多來,高寵儘可能的避免大規模徵用軍屯、民屯青壯勞力作戰,這使得擴大農業生產有了基本的保障。而曹操則剛好相反,因為要應付來自南北兩方的重壓,他不得已強徵抽調青壯民力充實到隊伍中,以補充損失的兵員,這使得在田地裡幹活的人就只剩下了老弱病殘之人。
第四卷 蜀道難 第一百八十三章 天姿國色
壽春,位於淮水畔的這一座城市已經渡過了他最輝煌也最黑暗的時期,那時的它青史留名,雖然這個名聲多半和臭名昭著的袁術相連在一起。而今,在劉馥和張遼的併力治理下,這裡已經成為連線江東和中原之間的一座橋樑。
南方的開放和北方的封鎖就象被淮水分割開了一樣,一面是陽一面是陰。在治理政務方面,沒有了後顧之憂的高寵奉行的是敞開的海納百川的氣量。而曹操因為要同時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他所能做的是閉關封鎖的鐵籠政策。
由於多年的戰亂,中原已殘敗不堪,雖然在曹操屯田新政的刺激下,穎川、陳留、許都等地的生產有了恢復,但在與高寵的競爭中,他已漸漸落後了。
淮水畔北山。
劉馥與張遼正在巡視著淮水防線,這二年多來,他們一文一武,處得倒也融洽。
“文遠放心,這淮水沿途我都吩咐縣、亭組織勞力巡視了,要是有曹軍的探子滲透進來,相信不久就會現。”劉馥信心十足的指了指在山腳下忙碌的民夫,道。
遠遠的看去,一條沿淮水佈防的簡易烽火防線已經完成,在各個容易泅渡的各個渡口,由當地縣、亭組織起來的地方治安力量很容易的就能將可疑份子揪出來,這樣既能彌補兵力不足的缺陷,又能調動百姓守土衛家的積極性。
張遼勉強笑了笑,應道:“有元穎在,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只不過,只不過我們每年都這樣以防禦為重點,我心不甘呀!”
劉馥轉頭,卻見張遼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痛楚,他安慰道:“文遠又在想念高順將軍了嗎?”
張遼沉默良久不語,一起追隨溫侯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