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印度泰戈爾這樣世界級文學大師,能和諧地與美國卓別林、蘇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愛森斯坦這些世界級藝術家愉快交流,在國內也從容和諧與宋慶齡、魯迅、吳昌碩、齊白石等各界名流相處,就因為他具備相應的深厚文化底蘊,他的藝術深深地紮根其中。
6,新的創立,美的完成
“花衫”,或說是一個行當,或說不必稱行當,但從行當角度來說明梅蘭芳的表演藝術,則無疑義。“花衫”是梅巧玲與門生餘紫雲開創,王瑤卿有所發展,而梅蘭芳使之發展完成。主要就是突破行當的森嚴壁壘,吸收花旦、刀馬旦的表演,為塑造青衣人物服務。經過半個世紀的鍥而不捨,梅蘭芳終於形成完全嶄新的青衣表演藝術,“梅八出”是光輝成果,《穆桂英掛帥》是晚年的一次綜合展示。
梅蘭芳對“花衫”發展與完成,有著明顯的發展軌跡,有研究認為,是起步於《汾河灣》,成型於《太真外傳》,昇華於《霸王別姬》,極致於《宇宙鋒》。
少年梅蘭芳見過老輩名旦陳德霖等人演出《宇宙鋒》,“除了幾句唱之外,沒有什麼做工,更說不到表情上去”。梅蘭芳在三十歲之後,對這出戏“越唱越有興趣,可以說是唱上癮來了”。原因就是他深入人物內心來刻畫人物,從而有淋漓盡致的表現,而在方法上,以青衣為本份,吸收花旦的做工。《宇宙鋒》經過梅蘭芳幾十年的加工琢磨,被稱為一出“悲得令人痛不欲生,美得讓人發瘋”的戲,成為“梅派”藝術的巔峰之作。
第二部份:梅香四海
引言:梅蘭芳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加上赴當時英管香港的演出,都獲得極為巨大的成功,從頂級的行家到普通民眾,無不如痴如醉,這樣就使得成熟而達於輝煌的中國戲曲轟動了西方,梅蘭芳的名字傳遍了世界,人們終於發現:在西方戲劇之外,還有中國戲曲。
1,一赴日本,大獲成功
日本文學家龍居瀨三發表文章說,“梅蘭芳的技術高妙不必談,就他那面貌之美,倘到日本來出演一次,則日本之美人都成灰土”。此言一出,日本國內沸騰。1919年4月21日,梅蘭芳率團赴日。在東京帝國劇場,每當梅蘭芳出場,就響起震耳欲聾的掌聲。劇場所售票價甚高,仍天天滿座。京劇《御碑亭》中孟月華的遭遇,讓日本女觀眾無不落淚。東京演出成功後,梅蘭芳赴大阪演出,仍是座無虛席,日本人驚歎:“梅的技藝是天斧神工”。梅蘭芳在神戶為華僑中華戲校義演三場。梅蘭芳在日本演出,據日方統計,約有六千萬日本人“為之瘋狂”。梅蘭芳的扮相、手勢、眼神、舞蹈動作,許多人競相模仿,風靡一時。中國《春柳》雜誌寫道,中國甲午海戰敗後,“日本人心中,未嘗知有中國文明,每每發為言論,亦多輕侮之詞,……今番梅蘭芳前去,以演劇而為指導,現身說法,俾使知中國文明於萬一。”
梅蘭芳在日本時,恰逢“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梅蘭芳派人跟劇場交涉,提出5月7日“國恥紀念日”這天停演,劇場因票已售出而苦求,最後以撤去“日支親善”牌子而達成諒解。這是梅蘭芳鮮明愛國立場在關鍵時刻的第一次顯露。
2,再赴日本,家喻戶曉
1923年,日本地震,梅蘭芳發起義演,將全部收入一萬多銀元捐給日本紅十字會,表現了中國人民的友誼。1924年,日本劇場盛邀梅蘭芳再度赴日演出。梅蘭芳到日本後,對新聞界發表談話,表達對受地震災難的日本人民的問候與同情。演出按日本習慣中日雙方都有劇目登臺,日本報刊盛讚梅蘭芳,而對本國演員大加譏諷,使他們受盡委屈。梅蘭芳此次在日本演出21場,拍攝戲曲影片三部,錄製唱片五張。梅蘭芳的名字從此在日本家喻戶曉,改變了以日語拼法讀中國人名的習慣,而用北京語音正確稱讀。
3,三赴日本,完成使命
1956年5月,周恩來總理請梅蘭芳率中國京劇團訪日演出,梅蘭芳雖接受任務,心中卻不情願,周總理做他的思想工作,指出過去侵略中國的是日本反動軍閥,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都是戰爭受害者,這次訪日演出,為的是溝通情感,促進恢復兩國邦交,以利新中國的經濟發展。
梅蘭芳到達日本後,在東京、福岡、八幡、大阪、奈良、京都、神戶、岡山、廣島、愛知、歧阜、名古屋等多處演出,無不受到日本人民熱烈歡迎。在福岡,人們成群結夥從三百多里外趕來看戲,在八幡,排隊購票的隊伍長達一公里。為表達對廣島原子彈受害者的慰問,梅蘭芳在日本國際劇場舉辦兩場義演,觀眾過萬,其中二千多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