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石壁上,清代康熙年間被人發現了,採下來裝在竹筐裡裝不下,便納在懷裡,茶葉沾了熱氣,透出一陣異香來,採茶人都嚷著“嚇殺人香”。原來“嚇殺人”是蘇州俗話,在這裡就是極言其香氣的濃郁,可以嚇得殺人的。從此口口相傳,這種茶葉就稱為“嚇殺人香”。康熙南巡時,巡撫宋犖以此茶進獻,康熙因它的名兒不雅,就改名為“碧螺春”。此茶的特點,是葉子都蜷曲,用沸水一泡,還有白色的細茸毛浮起來。初泡時茶味未出,到第二次泡時呷上一口,就覺得“清風自向舌端生”了。
周瘦鵑:茶 話(2)
從前一般風雅之士,對於吃茶稱為品茗,原來他們泡了茶,並不是一口一口的呷,而是像喝貴州茅臺酒、山西汾酒一樣,一點一滴地在嘴唇上“品”的。在抗日戰爭以前,我曾在上海被邀參加過一個品茗之會。主人是個品茗的專家,備有他特製的“水仙”、“野薔薇”等茶葉,並且有黃山的雲霧茶,所用的水,據說是無錫運來的惠泉水,盛在一個瓦鐺裡,用松毛、松果來生了火,緩緩地煎。那天請了5位客,連他自己一共6人。一隻小圓桌上,放著六隻像酒盅般大的小茶杯和一把小茶壺,是白地青花瓷質的。他先用沸水將杯和壺泡了一下,然後在壺中滿滿的放了茶葉,據說就是“水仙”。瓦鐺水沸之後,就斟在茶壺裡,隨即在6只小茶杯裡各斟一些些,如此輪流的斟了幾遍,才斟滿了一杯。於是品茗開始了,我照著主人的方式,啜一些在嘴唇上品,嘖嘖有聲。客人們讚不絕口,都說“好香!好香!”我也只得附和著亂贊,其實覺得和我們平日所吃的龍井、雨前是差不多的。聽說日本人吃茶特別講究,也是這種方式,他們稱為“茶道”,吃茶而有道,也足見其重視的一斑。我以為這樣的吃茶,已脫離了一般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實在是不足為訓的。
選自《蘇州遊蹤》,金陵書畫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