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帝之機,由蒙古人作嚮導,從龍井關越過長城,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當然忘不了調遣上次抗清有功的女將軍秦良玉。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濼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明思宗聽到捷報後,派特使攜帶大批酒肉前來犒軍,並在平臺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見過女將軍後,明思宗感慨萬千,寫下了四首詩,誇讚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徵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裡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讚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秦良玉叩謝聖恩後,班師回石砫。
又過了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風采不減當年。她率領白桿兵,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扼叛將羅汝才於巫山,斬叛帥東山虎於譚家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了不少苦頭。然而,由於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糧餉短缺,損失的兵力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如潮水般湧進川蜀,整個戰局上,官兵無法取勝。秦玉良萬般無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於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於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據點。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己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桿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桿兵後,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她戎馬倥惚,馳騁疆場的豪邁生涯。
據說,至今四川石柱縣還保留著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過的武器,當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數家珍,無不為家鄉出了這樣一位“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將軍而自豪。
《中國曆代名女》——奇女傳……紅娘子俠骨柔情興波瀾
紅娘子俠骨柔情興波瀾
幾輛破舊的馬車,載著一支流浪藝人的隊伍,緩緩行駛在由山西通往河南的官道上,一路上飛揚的塵土,落滿了車逢,這支十來個人的隊伍,似乎個個都疲憊不堪。
這是明崇幀四年的春天,陝西、山西一帶久旱不雨,饑荒嚴重,迫於生計,各地流寇蜂起,燒殺搶掠,鬧得雞犬不寧。這些流浪藝人原本是在山西境內周遊賣藝,如今當地人肚子都填不飽,哪裡有閒錢來打發他們,他們便只好收拾行頭,轉道尚且安寧的河南,這支隊伍的領頭人是一位二十出頭的姑娘,因常穿一身紅色表演裝,人們都稱她紅娘子。這幫藝人原是由她爹組織起來的,紅娘子從小失去了親孃,隨著四處流浪賣藝的爹長大,既然長在這種班了裡,她自小就接受了嚴格的訓練,七歲登臺,九歲成名,十五六歲時便成了班子裡的臺柱子,前年她爹累死在場子上,順理成章,她又被大夥兒推舉為班頭,領著十幾號人走南闖北,掙一口血汗飯吃。這天,紅娘子的班子來到河南祀縣,在縣城鬧市的一塊空地裡罷起場子,一陣激昂緊湊的鑼鼓聲後,場子周圍便很快圍滿了趕來看熱鬧的市民,個個舉頭拭目,等看好戲上場。因為是在本地的第一場演出,必須來個開門紅才能鎮得住觀眾,紅娘子略略化了妝,便第一個出場了,她的拿手絕活是繩技,場上早已豎起了兩支高杆,離地一丈高的杆頭上牽了一根筷子粗細的鋼絲繩,在陽光照耀下閃發亮。只見紅娘子穿一身鮮紅的短靠,一根銀色寬腰帶緊束腰間,把她細腰豐胸,窈窕健美的體態勾勒得鮮明動人,紅衣衫的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