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達爾文的進化論有多麼偉大,但他確實解釋不了分子層次的生物現象,按照達爾文的解釋,任何生物的出現都是小部件疊加的結果,而生物分子科學的研究卻徹底毀滅了達爾文的幻想。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69
第三節 現在的猿猴可以變成人嗎?
不但在微觀領域如此,在宏觀領域中同樣存在許多問題。按照達爾文自然選擇的理論,我們今天的模樣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但我們又確實找不到這些“必然性”究竟在哪裡。
達爾文建立的整個人類進化學說,其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當氣候的巨大變遷使森林大片消失,類人猿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迫從樹上下到地面,由猿到人的進化過程就從此開始了。如果這個條件不存在,那麼整個人類進化體系就不能成立。
起源於東非大裂谷的南方古猿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露露”的化石就在此處發現。因此,東非大裂谷自然環境變遷,成了支撐人類進化學說的關鍵。科學家稱,500萬--12萬年之前,由於東非氣候突然變冷,大片的熱帶雨林消失了,這就迫使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從樹上下到開闊的大草原,從四肢攀援到練習用二足行走,於是乎,古猿拔掉身上的獸毛,最後變成了人。
進化論的這個前提只是一個假設,當然許多人都希望這個假設可以成立,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的起源問題。但是,最近一些科學家在東非地區的考察,卻使達爾文的人類進化學說中環境變遷這個至關重要的前提一下子變得不存在起來。
美國耶魯大學金斯頓考古隊對東非的地理、氣候做了十分細緻的考察研究。他們對肯亞大裂谷南端的圖根山丘的碳化土壤進行了同位素檢測,結果發現,自從1550萬年以來,大裂谷地區的雨林和草原的混合就跟今天完全相同,根本不存在上述傳統所說的氣候大變化。要知道,東非古人類的考古化石最上限也不過400萬年,也就是說,非洲的古猿竟然可以在虛擬的自然條件之下完成從獸類向人的進化,這是不是太荒唐了?這支考古隊在最後的報告中寫道:“人類的進化是相當複雜的過程。這(指東非大裂谷地區氣候的考察結果)可能迫使我們要尋找其他的因素來解釋人類下地行走的原因:為了食物和為了佔領更加優越的生態環境;受到其他物種的競爭,等等。”如此說來,人們要想使自已的學說成立,非要迫使東非古猿下地行走不可,不論這些古猿是否願意,非下來不行,即使不是真的自然環境變遷,我們也要虛擬出一個自然環境變遷的事實出來。看來,我們這套進化理論過分脆弱了,也過分霸道了。
現代科學的脆弱還不僅如此。考古學所發現的古化石,是支撐人猿同祖進化理論的主要證據,但正是在這方面,更顯示出其脆弱的本性。
首先,現在我們考古中發現的人類化石量極少,越是往前,化石量就越少,考古學家往往根據幾顆牙齒或一個、半個頭蓋骨化石為依據,進行洋洋灑灑地推論,明顯地證據不足。
1995年初,中國科學院發表了一篇總結性的文章,介紹中國古人類考古50年來的主要成績。讀著這篇文章,明顯感覺證據不足,比如,著名的元謀猿人,也就發現了兩顆內側門牙,一左一右;藍田猿人只有一個下頷骨;丁村人,只有三顆牙齒,一小塊頭蓋骨;馬壩人,只有一個不完整的頭蓋骨;柳江人,只有一個完整頭蓋骨,四個完整胸椎及五段肋骨;資陽人,只有一塊頭蓋骨,一塊完整的硬顎;山頂洞人略多一些,有三個完整的頭蓋骨,幾十顆牙齒和一些脊椎骨。要知道,從元謀猿人到山頂洞人中間有150萬年的時間,我們僅憑一點點資料竟然能勾畫出人類150萬年的發展史,真有些不可思議。你怎麼能用一小塊頭骨就確定它是人還是猿,或者是其他什麼東西?無論如何,讀著古人類學家給我們的結論,總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
外國的古人類研究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化石》雜誌1995年第一期曾報道,衣索比亞的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會上,科學家展示了大約450萬年前人類始祖的化石,命名為南方古猿,其證據:頭骨後部一小塊,耳骨和牙齒的一些碎片。1856年,在德國迪賽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山洞裡,人們發現了一塊不完整的頭骨和幾根腿骨化石,從此,尼安德特人竟然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詞,雖然後來又有少量發現,但證據乃不充分。
事實上,關於人類進化體系中的化石不完整性,早在19世紀英國的郝胥黎就曾指出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