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浪費資源。不過作為技術儲備以及應付迫在眉睫的戰事,倒也能接受。
“真是有趣,”梅登的興奮也傳染給了守序,“本土用柚木造戰艦,你用橡木造戰艦。柚木艦隊和橡木艦隊,真是令人期待。”
柚木的硬度等指標和耐腐防水程度甚至比橡木還要好,抗拉指標也極好,只是在靜彎、縱向破剪和縱向壓縮指標上表現一般,這三個指標不如榆樹。這也是為什麼英國用榆樹櫸樹做戰艦龍骨的原因。
相比起來,橡木的指標要均衡一些。
守序不是沒想過蒸汽乾燥窯,可那個比常壓蒸汽機的技術難度還大,而且有些隱患,暫時不考慮了。
金城早就開始儲備柚木,等造船廠和研究院吃透了大型戰艦,木料差不多就陰乾完畢了。臺灣稍晚,也就是差兩年的事。
在臺灣的規劃中,淡水作為商港,戎克商船的建造都放在那邊。淡水建設中的造船場有三家,沈廷揚開了一座,黃斌卿開了一座,略小的一座船場屬於最早與臺灣合作的浙江商人潘學忠。
盟友們都看上了臺灣豐富的木料資源,戎克船的主要船材始終是樟木楠木和杉松這些次級材料,鬆軟易加工,容易上量。
以國人的眼光看,臺灣的神木真是太多了,紅檜、肖楠、香樟,30米,50米以上的大樹所在多有,實是大陸木匠和宮廷最渴望得到的木材。
紅檜在海拔2000米以上深山中,楠木海拔略低,1500米的山腰中就有。潘學忠家族當年起家靠的是浙西山區的木料生意,有次他跟隨探險隊看到山中一株52米高,直徑4。5米的超級樟樹後就走不動路了,回去便把家從金華搬到臺灣來。
注:上世紀50年代,這棵樟樹王還在。
第40章 海軍造艦章程(上)
立國五年,國防部完成了造艦章程開頭的幾個船型。
其中涉及純粹民船的部分不多,除了規定把舵從搖擺升降改成歐式舵,其他造成什麼樣船主隨意。
得到海軍贊助部分造船費的運輸船,除了改舵,普遍設定了桅杆前後支索與幾根側支索。增加首斜桅和前支索帆,第三根桅杆裝斜桁帆,主硬帆上再加頂軟帆。船身全部取廣船式。
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革新。日本20年前的朱印船就已經是這樣了。
日本官方與歐洲列強接觸比中國更深,自行建造過蓋倫船。在朱印船早期,日本一般是直接購買廣船。日本使用廣船十幾年,他們有了自己的體會。到後期朱印船中的荒木船和末次船,已是集中日歐三家之長。
有一部分朱印船在暹羅訂造,南洋的船匠對此船型比較熟悉。金城海軍的要求是贊助的商船使用三桅,捨棄戎克船的雙桅船制,把朱印船後短桅上的三角帆換成斜桁帆。
民船大小覆蓋面比較廣。海軍贊助的運輸船則集中在船身長7丈半至11丈(不計首斜桅)的中大型廣船上,排水量約是120噸至500噸。
海軍暫時尚未建造完全自屬的運輸船,臺灣倒是打算自己幹了。臺灣木材品種多,從南部熱帶雨林到海拔3000米的針葉林,門類齊全,一些質量介於戎克船和戰艦之間的船材可以用來造武裝商船。
商船首先要控制成本,梅登打算把龍骨長控制在20米,臺灣25米以下櫸木龍骨料較多。
船板使用次級橡木,豎三桅帶艉樓,前桅主桅各兩帆,6門輕型火炮,航速武裝和操船人員尚可。較高的船舷能抵禦輕武裝的海盜,艉樓艙房可招待重要的顧客。
守序一看他的方案,荷蘭人的風格基礎上略改帆裝。
荷蘭人的亞哈特船成功結合了成本,船速,並具有一定武裝,簡潔的帆面節約操船人力,是這個時代輕中型帆船的合理選擇。美國著名的五月花號就是一艘20米長的亞哈特。
守序有些好奇,“你找到會造亞哈特船的船匠了?”
梅登嘴角泛起微笑,“荷蘭現任熱蘭遮行政長官佛朗索瓦。卡隆馬上要調往巴達維亞了,如果不出意外,他這次能順利進入東印度委員會。巴達維亞船塢有一批德國船匠服役期快滿了,我拜託他幫我僱傭幾個到臺灣來。”
荷蘭公司雙層船殼,船底後端帶平方形尾,船頭有突出大鳥喙的東印度大帆船構造與現在的戰列艦差不了多少,在歐洲必要時也能拉上戰列線參與海上決戰。
這種船臺灣肯定造不了,梅登要造的亞哈特船荷蘭人一般稱為快船,龍骨長20多米,與雙桅護衛艦差不多,只要有經驗的船匠到位,上手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