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部分

的船主們以前也經常跑臺灣,但像現在這樣始終看不見海岸線的航行還是讓他們心驚膽戰。守序半是利誘,半是強迫,才逼的他們跟著艦隊一行。

西班牙人在馬尼拉的偵察預警力量只能覆蓋近海航線,對金城艦隊的動向一無所知。守序的運氣倒是不錯,似乎老天保佑,他這一路北上並沒遇到什麼風暴。

蒙達找到陳守序。過蘇祿海之後,他便轉移到了南海號上以方便雙方聯絡。

“國主,我建議從現在開始走近岸航線。”蒙達沒有親身經歷過遠海航行,只是經常聽說西洋人在茫茫大海上橫跨數萬裡的故事,這次跟著陳守序倒是小小體驗了一把。

守序:“有什麼必要嗎?我現在轉向近海,至少會耽誤一天的時間。”

“咳,”蒙達咳嗽了一聲,“國主可能是不知道這臺灣海峽的厲害。不管是荷蘭人,還是佛朗機人,都認為臺灣海峽是他們在亞洲最困難的航行區域。風大浪急,事故頻發。”

守序:“都是些什麼事故,颱風嗎?”

蒙達:“不是颱風,遇到颱風無論在哪都會完蛋。就是一般的大風,經常會把船吹離航道,導致觸礁或者擱淺。前年一艘船從漳州出發本想回大員港,結果被一陣狂風吹到了巴達維亞。”

蒙達的話讓陳守序愣住了,大員和巴達維亞差了幾千裡。

蒙達知他不信,便解釋道,“那艘船裝滿了中國生絲,綢緞,蔗糖和黃金,本來應該運貨去大員。結果北風太大,把船向南吹偏了極遠,船長見大員回不去了,索性就去了巴達維亞。”

守序:“這裡的北風有這麼恐怖?”

蒙達:“北風可以把荷蘭人的大戰艦吹到失蹤。說起來,北風毀掉的荷蘭船比颱風多了許多。南風也好不到哪裡去,別說我們在航行狀態,即便是在港內停泊的船隻,風大的時候用三隻大鐵錨都固定不住。荷蘭戰艦經常一晚上丟兩三個錨,我記得最多的記錄是一天被風吹斷了5只錨纜。”

守序:“錨纜被吹斷,船不是完蛋了?”

蒙達:“是啊,臺灣這裡經常會發生睡一覺起來,港內的船不知被吹到哪裡去了的事情。還不止這個問題,平常如果風大一些,荷蘭人自己都經常錯過大員港,被風吹的進不去。”

守序明白了,他一向都很尊重專家的意見。艦隊打舵轉向右舷,接近了墾丁半島,順臺灣島西側海岸線北上。陳守序手攥望遠鏡,4年了,墾丁半島是他看見的第一塊中國陸地。

確實如蒙達所說,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後,明顯感覺到風速浪速都變快了,戰艦適當收了一些帆,降低了航速,一天後,抵達了荷蘭人在亞洲最北端的軍事據點。

大員,熱蘭遮城。

南海號向熱蘭遮鳴禮炮7響,熱蘭遮同樣回應7響。

陳守序和梅登拉開望遠鏡,一串的沙洲橫在眼前,沙洲北方還有數座島嶼。在這個時候的荷蘭檔案上,島嶼的正式名稱是福爾摩莎島。偶爾也會直接叫臺灣,臺灣本來專指大員灣,也就是後世的臺南附近,此時也會用臺灣指代全島。

蒙達指向沙洲,向陳守序介紹,“那就是大員島,原本是一鯤身,二鯤身,直到七鯤身共七座島嶼,現在泥沙淤積,已經連成一片了。大員島與臺灣本島之間,就是臺江內海。”

大員島南北狹長,數座城堡和城鎮之間,是鬱鬱蔥蔥的樹林。椰子樹在風中輕輕搖曳,風景十分秀美。難怪葡萄牙人將這裡命名為美麗之島。

熱攔遮堡位於大員島北端,完全控制了進出臺江內海的主航道。大員島南端已經與臺灣本島連在了一起,退潮涉水可過。

蒙達曾多次來往臺灣,主動向守序和梅登介紹,“熱蘭遮剛建城那會叫奧蘭治堡,是以親王命名。15年前公司董事會用澤蘭省的名字給改為澤蘭堡,漢字一般寫作熱蘭遮。”

陳守序盯著熱蘭遮堡看了好一陣,蒙達在一旁講解:“熱蘭遮堡的地勢在大員相對較高,堡高三層,主堡共有四座凸角堡,四座半月堡。每座尖角堡有12門長炮,半月堡有3門長炮。朝向海邊那座角城,還有兩座尖角堡,每座尖角堡4門長炮。此外,海邊的水門和堡壘還有6門長炮。”

熱蘭遮城外是居民區,也就是後來的安平城,華人上層都聚居在那裡。

陳守序估算了城頭火力和,“調萬人大軍,圍城一年,也不知能不能拿下熱蘭遮。”

梅登一直沒說話,此時冷笑了幾聲,開口道,“我看倒未必。熱蘭遮堡雖然在亞洲也能稱大型稜堡,火力強大儲備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