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5部分

馬普托生活必需品大多不能自給,必須依靠進口。

海邊風景如畫,藍天白雲,碧海銀灘。沙灘上有許多本地特有樹種,樹下的沙石被海水不停衝擊不停捲走,裸露出蒼勁有力、奇形怪狀的根,這些根堅強地伸入沙土將沙緊緊抓住,維持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只這些古老的樹根便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朝陽映紅海面,數百斯瓦西里人向著麥加方向跪拜,虔誠禱告,統治這座城市的猶太人並未制止。

馬普托是拉古薩共和國的殖民地,實際上卻是一個猶太共和國。

大商人組成執政評議會,小商人成為市議員,歐洲猶太人構成城市中上層階級,衣索比亞猶太人構成中下層階級。

斯瓦西里自由人、來自南非的霍屯督人,地位更低的農奴構成底層。

軍隊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猶太人城市衛隊,另一部分是來自歐洲的僱傭軍。

馬普托沒有海軍,但他們有蓋倫武裝商船,也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

葡萄牙東非殖民地被阿曼人席捲,這個可憐的弱國從波斯灣一路潰敗到坦尚尼亞,喪失自曼努埃爾一世以來在印度洋西部沿海大部分擴張成果。

葡萄牙人暫時在蒙巴薩的耶穌堡擋住阿曼人,非常勉強,坦尚尼亞依然搖搖欲墜。

馬普托與阿曼之間差了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目前看,撒拉遜人離猶太人還有段距離。

當年,荷蘭疑惑地看著這個新起的殖民地,猶太人向荷蘭人保證,除非荷蘭人允許,否則不摻合印度、東印度歐洲貿易,猶太商船滿足於印度洋圈內貿易,荷蘭放過這座東非小城。

馬普托氣候宜人,一年中除去最熱的幾天,四季如春。年降雨量800毫米處於很合適的範圍,可以進行農業生產,又不會太溼導致疾病流行。

猶太人小心地在大國縫隙中生存,一步步發展。城市武備、造船器材依賴於從聯邦進口,在聯邦投資的種植園、工廠、債券轉化為馬普托城的堡壘、大炮和士兵。

馬普托在內陸發現了金礦和鑽石,城市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湧入這座屬於他們自己的城市。

到1659年,馬普陀在東非已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此時即便荷蘭再想進攻也得核算一下成本收益是否划算。

聯邦商船很少涉足印度洋,保持密切來往的城市只有馬普托和印度奎隆。

商人將象牙、黃金、鑽石、黑奴輸入聯邦和印度,帶回糧食、布匹、印度女人和包括軍火在內的工業製成品。

聯邦與馬普托有關於軍事合作的密約,因為目前的國際環境比較微妙,沒到公開的時候。

馬普托河右岸,有一座懸掛同盟星鳥旗的大型聯邦商館。商館有圍牆,四角有圓形塔樓,外有壕溝。內有倉庫、軍營,這是一座設防商館。

聯邦非洲公司有2艘雙桅縱帆船,2艘三桅東印度大商船常駐馬普托港,總代表斯卡菲爾德手下,約有100名士兵和600人在這裡的社群生活。

原本按計劃,斯卡菲爾德應該帶著手下在馬約特島新建一座殖民地,但經過實地對比葛摩群島和馬普托的環境,考慮到聯邦不可能在非洲殖民地投入太多資源,斯卡菲爾德把基地搬到馬普托河右岸。金礦與鑽石證明他的選擇沒錯。

士兵負責商館安全,華人僱傭兵、商人與馬普托騎兵一起,進入內陸捕捉霍屯督人與黑人,送到金礦、鑽石礦和種植園,捕獵大象獲取象牙。

潘浩腰掛聯邦制式騎兵刀,頭戴寬沿平氈帽,一身黑色風衣,行走在馬普托的商業街上。

街道兩側是東西方混合式的建築,有中國的黑瓦白牆雕欄畫棟,有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半圓拱券,街上熙熙攘攘,不同膚色的商人與消費者討價還價,充滿活力。

作為一座東西方匯聚的海上貿易城市,在馬普托可以買到中國絲綢,日本刀,西班牙火槍,法國直劍,義大利玻璃,波斯絨毯,和許許多多其他貨物。

奴隸市場充斥著高鼻深目,碧綠眼眸的波斯女奴、阿拉伯女奴,面板如黑色綢緞般光滑的東非女,甚至有來自遙遠北方,膚白貌美的羅斯女,那是土耳其人的傑作。

潘浩在東非公司服役近5年,積累下不少身家,他沒想著帶錢回國,打算在非洲花光了事。

城中的商業街潘浩常來,熟人不少,一路用西班牙語打著招呼。在非洲混的時間長了,日常西班牙語會得七七八八。

轉了半天,潘浩沒買到中意的東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