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歐典事件雖然過去了,但是留給業界的餘波還在。對於歐典,大難得脫,有必然,也有偶然。

耐克在90年代末,品牌也受過沖擊。關於耐克在東亞工廠如何僱傭童工,耐克的生產工人工資如何低廉,環境如何惡劣。在社會上引發了一陣抗議耐克的聲音。在90年代末,一度影響了耐克的聲譽。有營銷專家認為,這是耐克市場地位下降的原因之一。

企業的自我認識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經濟人,企業只考慮如何開啟市場,如何謀利;消費者只關心商品,並不關心提供商品的企業。第二個階段是社會人。企業的謀利目的,只是企業生存的諸種價值之一。企業做為社會人的存在,應對社會的進步和公益的發展負有責任,在日常行為中,也應遵守社會的倫理規則。消費者除了關心商品外,也開始關心商品供應者的道德。

品牌消費,因為有了情感的因素,就不再是單純的產品交易。一個人去花店買花,不關心老闆的私德和為人,這是產品交易。但這個人接受別人的一束鮮花時,也一定要認同送花者的私德。這是品牌消費。

歐典的事件,因為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而沒有完全失掉市場。這是中國地板業在向品牌化競爭過渡時的一個特例。在高度品牌化的市場中,同樣型別的事件,也許後果會嚴重得多。

。。

歐典神話的破滅(1)

在寫作本書時,我們找到了當時負責歐典事件的中央電視臺記者於溢,和他聊起了歐典事件的發生經過。

於溢,中央電視臺記者,原來負責新聞節目的採訪工作,2006年初被調入到“3·15晚會劇組”第一次參與該節目的採訪製作。第一次見到於溢是在中央電視臺的梅地亞中心,說實話,於溢給我的第一印象與之前的想像不同,原以為他是一個鋒芒畢露的人,但實際上他雖然很年輕,卻相當沉穩,從談話中發現,他很嚴謹、幹練,而且極具責任感。

歐典神話的破滅

2006年春節前夕,中央電視臺正式成立“3·15晚會劇組”,並開始啟動線索徵集活動,開通了有專人負責的新聞熱線,向全社會廣泛徵集新聞線索。由於“3·15”晚會的特殊性,所以在選題的方向和標準上都與一般的新聞節目有著很大的區別。

首先,其選題必須具備相關性,即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貼近消費者;其次,要做到極致,要有極強的衝擊性,要關注消費者投訴較多的領域;另外,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其故事性也是必不可少的,選題的方向要自上而下有強烈的反差。

做“3·15”晚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通常都要準備十個左右的選題,到最後被審查透過的可能只有五六個。所以,就必須要求我們在徵集到的線索中仔細甄別,挑出那些有價值、可操作的進行調查採訪,否則,就將無功而返,白忙活一通。

春節前,劇組接到數個關於歐典地板的消費投訴,近年來,建材家居方面的投訴迅速增加,這個行業在被關注之列並不稀奇,隨後又有知情人透露,歐典企業宣稱的德國總部其實並不存在。

劇組把這個線索交給我們接手調查,我當時認為這條線索可能就是一般的消費投訴。歐典那則“健康的船甲板”的廣告以及“2008元一平方米的地板”在我的頭腦中烙印很深,這麼牛的地板,難道真的有膽跟全國的消費者開國際玩笑嗎?

本著對新聞謹慎負責的態度,我和同事開始著手調查。我首先在公開資訊中進行了搜尋,多年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驗和直覺使我發現,在搜到的結果中,諸多的疑點被暴露出來。

疑點一:據歐典的宣傳資料顯示,其在海外有總部及多處生產基地,但是在歐典(中國)的網站上看不到它的任何海外資訊。

疑點二:國內的工商註冊資料顯示,國內根本沒有一家中國歐典公司註冊過,歐典這個商標2000年才開始註冊,註冊人是1998年成立的歐德裝飾公司,且註冊為內資,並未有海外注資資訊。

疑點三:2004年,歐典企業總裁閆培金作客某網站的聊天室接受採訪時,網站記者問閆“歐典”的名稱由何而來,閆答:“這是我起的名字,Order Flooring,翻譯成中文即為歐典地板。”試問一家百年德國名牌,名字竟是由其中國公司起的,而且還是個英文名字,難道不奇怪嗎?

疑點四:此前,《樓王》雜誌發表過一篇《歐典你蒙誰》的文章,曾質疑歐典地板的“身份”。該雜誌調查顯示,歐典所謂“德國進口,全球同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