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商業社會中的企業也同樣要具備規則和競爭意識,沒有規則,道德會被驅逐;沒有競爭,會成為社會的落伍者。

選擇最大的樹

萊茵陽光也有個競爭焦點,而且一開始盯著的不是兔子,也不是狼,而是聖象。

這是萊茵陽光戰術組織中很關鍵的一個重點。一年進三甲,三年甲天下,從行業隊尾跑起實現這個品牌目標,實質就是和誰賽跑的問題。

有一道測試智力盲點的趣味題:在田徑比賽中,在超過了第二名後,你是第幾名?

大多數的人會回答:第一,但正確的答案是第二。

由於彭鴻斌與聖象的微妙關係,從一開始萊茵陽光就被人們想象成為聖象的一個對手,而聖象也對彭鴻斌的復出頗為忌憚。

彭鴻斌,曾是聖象的高管層,某種程度上是聖象不願見到也不願提起的一個名字。在彭鴻斌離開聖象後,他的影子和痕跡被人為地逐步淡化,抹去。

彭鴻斌創作的聖象商標被描述為一幫年輕人在小屋子裡的集體創作。聖象的企業歌《聖象花園》是當年彭鴻斌親自作的詞,但在後來,詞作者中卻沒有了他的名字。甚至彭鴻斌早期為聖象創作的口號“裝飾就是力量”,後來也被篡改了。

時至如今,我們在聖象公司的網站上找不到一個彭鴻斌的名字,網站裡也見不到關於聖象的早期歷史記錄。彭鴻斌的名字在聖象消失了,但他寫的口號,還在聖象流傳,他創作的歌曲還在聖象誦唱。這想起來頗讓人慨嘆。一個企業家,當他生命的一部分與企業的靈魂和血液融在一起後,誰又能真正將兩者分開呢?

也許從一個細節上,我們能體會彭鴻斌對聖象的那種難以割捨的微妙感情:彭鴻斌離開聖象幾年後,每當他掏出鑰匙串時,人們會發現,那鑰匙扣上是聖象的圖形,這種鑰匙扣在他離開聖象後一直貼身隨帶,誰也猜不出當年他保留了多少個。

在彭鴻斌擬定萊茵陽光的市場目標時,跟跑聖象進而超越聖象,被作為一條核心的戰術策略確定下來,這是任何一個品牌角鬥士或任何一個人自然的追求。超越自己曾經攀登過的山峰,如同牛根生想超越伊利,港灣想超越華為一樣。我們可以說,不管目標能否達到,這是人內心夢想的天性在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