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至少做一套中招的英語卷子。
這樣的作業量讓這位家長驚呆了,馬上與老師聯絡溝通。然而老師回答家長的是,列舉了若干學生勤奮刻苦學習的事蹟:某某某報了幾個課外班,某某某晚上學習到深夜12:00點以後,某某某的家長是如何放棄工作陪孩子學習的。
這位家長最後說:“我切身感受到家長們所承受的壓力;孩子們失去了童年的快樂,過早地揹負了沉重的負擔。請救救我們的孩子吧!”①
面對應試教育的現狀,孩子有壓力,家長有壓力,老師也有壓力。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學習的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考試是一種教育手段,其本身是無可非議的,正如一把小刀,可以拿來削水果,為生活提供便利;可以用來自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也可以用作兇器,傷害無辜生命。所以,無論是科舉制度,還是高考制度,都屬於社會制度範疇。現在學校陷入應試教育的泥沼,問題的根源在於社會發展價值取向出現偏差。
將一切都數字化,將一切都狹隘科學化,將一切都納入工程專案化,這是典型的單一價值取向的時代精神產物。它源自於一種集權暴力,又不斷繁衍出新的暴力。這是寄生在現代化社會的思想文化毒瘤,危害著我們的生活質量,毒害著我們幾代人的身心健康。
這種學校教育,高懸著文化的招牌,開設著人文的店鋪,卻販賣著文化的破爛垃圾,批次生產著最沒有人格精神的教授和學生。
早在1993年,參與發起“人文精神尋思”大討論的幾位青年學者,他們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