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利城市商業貿易蓬勃興起,文藝復興運動擎舉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大旗,點燃星星之火,彰顯個人主義精神,以個人權利為特徵的新的政治思想呼之欲出;而新航路的開闢與新大陸的發現,又逐漸將個人權利觀的餘波推進到了世界各地。

強調集體社會倫理與崇尚個人進取精神是中西政治思想的一個分野。此後,西方的權利政治觀在各種交錯駁雜的撞擊中順延而下,繁衍出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則;而中國的道德治國理念也在儒家思想搭建的政府管理模式中窮盡其極,各代文官管理制度的成效得失都可以從歷史記錄中勾勒出其大致的輪廓。不過,中國數千年來的文治武功雖然也難免有“鬼打牆”的輪迴,但還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在治國之術上領先了一步。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從極端的自負墜落到了極度自卑的一端。十年之後廢除了科舉制度,留洋學生從國外引進了新學,民主政治、政府管理等學說思潮也隨之魚貫而入。政治傳統往往蘊含著數千年來的文化基因。發掘中國古代的政府管理智慧,吸納西方近代以後的一些管理理念;既要做到洋為中用,也古為今用,才能夠推陳出新,在大國經濟崛起之時,新的政治文化才能夠噴薄而出,免蹈歷史的覆轍。

中國數千年來歷朝歷代的興衰得失,留下了豐富的國家管理經驗。如果把治理國家看做是管理企業,那麼中國就是一個超級大公司,延續了幾千年仍然在運作,歷經改組、變換而其政府管理仍然在完善之中,尤其是其變化無窮的文官管理系統。中國先於西方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文官官僚制度,將君主的權力經過中央傳達到基層。許倬雲先生將古代歷屆政府的治國之道類比於現代企業的幾種管理模式,而將歷朝歷代的分崩離析近乎簡單地歸之於管理模式的失敗。實際上,文官制度還僅僅侷限於士大夫階層,民生問題的缺失往往是皇權王朝覆滅的根源,中國歷史上朝代輪替就是由流民或遊民攪起的社會###所致,管理模式倒在其次。

孫中山先生曾經將政治簡化為“管理眾人之事”,仍然可見其治國方略中不可磨滅的傳統文化色彩,而民生是其政治思想三足鼎立之其一,也是治國之道的根本。沒有民生便無從奢談民權,沒有民權也就沒有了民主政治的內涵。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中國政府的執政宣言較多地彰顯了中國的人本政治文化傳統,而對於西方的傳統依然有所偏弱。在“和而不同”的旗幟下百川匯聚,概而言之,即為“和諧社會”,其用意不過如此。

管理治國,不外乎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幾個方面。詳細說來,更是一舉囊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教育、文化、人口、資源、國防、外交等諸多層面……

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執政以後,有過一些率性而然、頭腦發熱的人為波折,幾乎遮蔽甚至摧毀了傳統文化與西方思潮的薄弱根基,似乎“獨尊儒術”的陰霾再度降臨。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1978年撥亂反正以後逐步得以迴歸。我們在回溯中外歷史之流時,悉數將其找回,使其重見天日,可資鏡鑑……

不過,既然每一個漢字都擁有數千年的歷史,每一個漢字都有著不同的解釋,而且歧義互見,所以對典籍的解讀難免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態,――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印象,或切合原義,或離題萬里。同樣,西方政治文化傳統的詮釋也因為時代的眼光而有過俯仰之異,如果放鬆心態,既不高看也不低視,而是直面打量其瑕疵,景象或許更為開闊,可能接近於其本源。

中華新文明正在孕育,乃至崛起……

仲志遠

2008年6

1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