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0部分

利和帕克放出牢籠,把邦納、布雷爾這些輕型內線派上用場。近兩年的小球戰術盛行,大家都開始玩擋拆、遠射、就像老對手太陽,而多人外圍輪換則很像當初的小牛,馬刺也立刻開始朝著這一方向進行改變。

如果要問:聖安東尼奧馬刺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球隊?這個問題連很多馬刺球迷也說不上來,他們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比如大衛·斯特恩就一直覺得馬刺還是那支最難看的球隊,但實際上給人印象“古板”、“死板”、“固執”的馬刺一直在改變,他們甚至變得比誰都快。

**維奇可沒有堅持不變的原則,鄧肯可以從內線中軸變成高位擋拆機,吉諾比利可以從首發到替補,再從突破大師到組織者來回切換。隊裡誰都不在意投籃次數、進攻分配——這裡面固定不變的原則,其實只有一條:怎麼打能贏球,就怎麼打。

馬刺在05年奪冠時,聯盟裡不少球隊也都在學習馬刺,他們認為這支球隊簡直就是自動50勝的機器,不管本賽季是什麼陣容,不管球員本賽季的狀態如何,也不管對手如何強大,你都不需要擔心他們在常規賽裡拿不到50+勝場。

於是騎士把老馬刺的費里拉去當經理,又把邁克·布朗拉去當主帥,為的是學習馬刺的成功秘訣;小牛用小將軍來對抗師尊**維奇,為的也是學習馬刺的成功;雷霆把普雷斯蒂和卡列西莫拉了去,2010年的杜蘭特還公開說“想當個鄧肯那樣的球員”——但問題是,這些球隊在學馬刺時,究竟學了什麼?

這個問題,如果用大家都知道的東西來回答,他們學的是“馬刺的防守、團結、穩定”,這種答案當然打不了叉,但細看:若把“馬刺”替換成“2005…08的活塞”、“2007至今的凱爾特人”,照樣通用,這並不是馬刺真正的成功秘訣。

實際上,哪怕是馬刺奪冠的那四個賽季,細節來看都大不相同,很多人都想學習馬刺,殊不知馬刺最喜歡學習別人,那個刻板、死板、動輒就噴球員一臉吐沫星子的老頭子,反而最擅長學習別人的成功法則為己用。

1999年,馬刺的雙塔高低位連線裡有著火箭隊和湖人隊的影子,他們的弧頂策動和翼側三分群同樣有火箭隊奪冠、甚至是公牛隊的影子。

2003年,帕克和傑克遜是球隊第二、三得分手,兩人一突一投,同時鄧肯在內線大包大攬,這時候的馬刺又換了一種打法,甚至能看到三角進攻的影子了。

2005年,吉諾比利在外圍突破如蛇,鄧肯+一白一黑雙內線輪換,**維奇依然在根據球員狀態,以及聯盟規則照方抓藥。

2007年:吉諾比利重回替補,馬刺的擋拆變得前所未有的瘋狂,很難說這不是受到了瘋狂太陽的刺激,三分球自此成為了馬刺的主要進攻手段之一。

2010…12的馬刺主旨,則是提速、高位擋拆、繼續加強三分,這更像是如今尼克斯的打法——這不,他們還特意拉來了個善於打跑轟的迪奧來湊班,交易期裡甚至還想從尼克斯交易來丹尼·格林,無一不顯示那個老頭又盯上尼克斯了。

所以,你能從馬刺身上學到什麼呢?馬刺從來都是緊跟著潮流,什麼戰術效果好,什麼風格流行,什麼東西好用,他們就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引進回來,再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改良。

細細想來,聯盟裡這些優秀主教練都很有意思,禪師會到處推銷他神乎其神的三角進攻;德安東尼到哪都是提速+三分;阿德爾曼到哪都是隨機應變的進攻。而**維奇?十五年以來,除了贏球數字不變外,他似乎才是最多變的一個人,絲毫不比阿德爾曼的變化少。

馬刺的哲學,首先是要求教練組成員、隊員要時常溝通。紀律、義務、誠實的交流,追求為團隊犧牲,獲得樂趣,彼此信任,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所以,馬刺籤人時,總是追求“除了贏球什麼也不想”的傢伙。可想而知,當馬刺佈滿了鄧肯、吉諾比利、萊昂納德這種“如果我打球,我也喜歡跟他們搭檔”的傢伙。“團隊協作”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甚至不需要**維奇再來強調什麼是團隊。

帕克如今的標籤是穩定、高執行力,但他早年可是一個只會突破的二愣子,論莽撞程度絲毫不下如今的維斯布魯克。但在多年的團隊里耳濡目染,這幾個賽季他儼然是成為一個無私聰慧、老道熟練、能打能傳的完美控衛了。

馬刺的奧妙其實就這麼多,但為什麼難以複製?因為你還得有**維奇和布福德的選人眼光,知道怎樣挑選團隊,比如,揀到吉諾比利;你還得有**維奇那樣的魅力,來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