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上書,要求把自己的封地分給王莽。這實際是為王莽討封。有人帶頭,眾多儒學名士也趁機上書,頌揚王莽的品行。於是,在三十歲這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封邑一千五百戶,晉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由此,王莽經常隨侍在皇帝和太后左右,成為一個頗有影響力和權勢的大臣。雖然如此,他的作風依然不改,居官恭謹有加,地位越高,為人越謙和。他把封地上的貢賦全部用來資助儒生和名士,自己依然簡樸度日。他是個工作狂,工作起來通宵達旦,把自己任內的事處理得井井有條,非常符合儒家標準。太后和皇帝都慶幸選對了人,不斷委以重任。又過了八年,深受輿論支援的他接替退休的叔叔王根,成為大司馬,社會輿論終於把他推上了權力的高峰。
。 想看書來
王莽:從先進模範到亂臣賊子(4)
六
漢朝時候,流行天人感應論。董仲舒說,國君受命於天,如果稱職,上天會讓他江山永固;如果荒淫無道,就會更換代理人。當然,上天是講道理也講策略的,給犯錯誤的人出路,在改朝換代之前,會降下種種異常的自然現象來警告皇帝,直到確認這個人不可救藥了,才會從他手裡收回成命。反之,如果皇帝任務完成得出色,上天就會降下種種祥瑞,鼓勵他再接再厲。
董仲舒說,皇帝輪流做,然而,這種輪流是有順序的,這個順序就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比如秦朝是水德,那麼,繼承秦代的漢朝就是火德。
西漢末年,社會上經常流傳著改朝換代的傳說。每年,都會出現一些小道訊息,說是某地某地出了什麼怪事,預示著將要改朝換代了,漢朝的火運已經到頭了,土德皇帝將要出現了。
大漢王朝的氣數看起來也確實快要盡了。
西漢末期,貧富分化達到了社會不能承受的極點。貴族擁有土地動輒幾十萬畝,而常年有數百萬流民無家可歸。上層社會風氣奢侈,靡費巨大,而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賣身為奴。災異頻發,餓死者的白骨相望於道。人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濃,整個社會充斥著緊張不安的氣息,起義的烈火在四野蔓延。
皇室也惶惶不安,漢成帝自己在詔書中也不得不痛心疾首:“變異數見,歲比不登,倉廩空虛,百姓饑饉,流離道路,疾疫死者以萬數,人至相食,盜賊並興。”(《漢書·薛宣朱博傳》)
皇帝一次又一次下罪己詔,到天壇去跪拜上天,承認錯誤,可是形勢絲毫不能好轉。
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年)正月,泰山腳下突然降下一塊巨石。一位儒生上書昭帝,說泰山乃神山,泰山墜石,預示將有匹夫而為天子。他勸皇帝順天應人,擇天下賢者,讓出帝位。
理所當然,這位天真的儒生被砍了頭。
可是,後繼者居然絡繹不絕。宣帝之時,當時的一個小官蓋寬饒又上書,建議皇帝傳位於賢者。
這次皇帝沒敢動手殺他,而是迫令他自殺了。
漢成帝時,一個叫甘忠可的普通儒生寫了一本《包元太平經》,宣稱漢朝天命已終,應該重新受命,這樣就能延續漢朝的命運。他還組織了許多學生,到全國各地去宣傳自己的理論。甘忠可被關進了監獄,但他的弟子鍥而不捨地繼續宣傳,到了哀帝時期,居然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建平二年(前5年),漢哀帝真的舉行典禮,宣佈重新“受天命”,改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
可是改號之後,天下甚至比以前更亂了。建平四年(前3年),有傳言說大禍將要降臨,關東各地的人民“無故驚走”,數十萬人手持麻稈在全國各地奔走祈禱,據說這樣可以避免天崩地裂的大禍。幾萬人聚集到長安城裡,半夜三更祭祀“西王母”,點火遊行,“擊鼓號呼相驚恐”,弄得整個長安城徹夜無眠。(《漢書·哀帝紀》)
看來,文字遊戲騙不了上天,上天改朝換代的決心是已經下定了。
七
登上了權力頂峰的王莽俯視天下,看到的是一片末世衰敗的景象。
混亂他不怕,他甚至希望再亂一些,那樣,他的能力才會更好地體現。他要讓奄奄一息的大漢王朝在他手裡重新強壯起來,他要讓流離失所的百姓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他相信自己的雄才大略,相信自己已經掌握了聖人之學,他用《周禮》和《論語》為指導,澄清天下,應該指日可待。
他興致勃勃地開始了改造帝國的計劃。
他首先希望以自己為表率,扭轉社會奢侈的風氣。他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剎住浪費之風,自己上下班坐的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