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瞄準目標,待弦而發,一發中的。以上兩種神情,澄明清澈,屬於純正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有如螢火蟲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有如流動之水,雖然澄清卻遊移不定。以上兩種目光,一是善於偽飾的神情,一是奸心內萌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總是像驚鹿一樣惶惶不安。以上兩種目光,一則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則是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他的內心的神情,具有這兩種神情的多是瑕疵之輩。可是這種奸邪神情往往混雜在清純的神情之中,這是觀察神態時必須加以辨別的……
曾國藩寫過很多關於相人之術的文章,但從總體上來說,識人之術只能說是曾國藩的閒情逸致。這些識人術與曾國藩喜歡《易經》的方式一樣,在很大程度上,都抱有很多“玩”的心態。正如古人所說的:“閒來倚窗讀易經,不知春去幾多回。”讀《易》,是不需要太認真的,也不能太刻板,一認真,一刻板,往往就過了。這個世界,充滿著太多謎團,讓人無法破譯,涉足此地,如果抱著輕鬆遊戲的方式和態度,倒是一種快樂;如果過分認真,無疑陷入泥淖。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曾國藩的這一套察人的方法,當然帶有很多唯心成分,很多聯絡牽強附會。但就那個時代而言,人們只能以這種經驗總結的方式,對於未知世界進行揣測。曾國藩所採用的,還是農業文明中判斷事物的方式,從科學和理性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方式,明顯地是有很多弱點的。
無論怎麼說,現在看來,曾國藩回老家白楊坪的那一段時間,應該算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拐點。當曾國藩從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退下來,置身於這個小山村時,那些平時羈絆自己的念頭和思想便如塵埃一樣紛紛落下,一種清風明月般的潔淨出現了。曾國藩對於人生的目的,對於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關係、處事的原則等等,都有了新的認識。他的整體狀態,就像受到某種力量的感召一樣,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呈現出一片光明境界。從此之後,曾國藩清晰地知道他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去做;自己有什麼優點,弱點又在哪裡。一切都清晰地呈現,只是說不清道不明罷了……一個人,一旦拋棄自己的私慾,拋棄個人的利益和情感,以一個旁觀者的目光看待這個世界時,彷彿就有一束光照亮自己的內心世界,眼前會變得風輕雲淡;他的處事,也會變得遊刃有餘起來。
第六章 大悟山村(8)
後來,曾國藩對於這一段經歷有過一段深刻的自省。曾國藩曾經在家信當中談道:我以前總是自負得很,以為自己本領很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每每看見的,總是人家的不是。後來,才知道自己實際上還有很多不足。有了這樣的自知之明之後,曾國藩變得謙恭了,也變得圓滑了。以前,曾國藩對官場之風是很厭惡的,很容易和別人發生矛盾,致使自己腹背受敵。重新出山之後,曾國藩調整了自己的策略,對於烏煙瘴氣的官場,也能主動適應了。他的好友胡林翼看出了他的變化,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胡林翼不無調侃地說他重新出山之後,漸趨圓熟之風,無復剛方之氣。曾國藩看後微微一笑——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要想有所作為的話,就必須適應自己身處的現實環境,適應那種流傳了上千年的中國官場文化。
曾國藩在湘鄉白楊坪在籍守制期間,外面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湘軍並沒有因為曾國藩的出走而元氣大傷,相反,在二號人物胡林翼坐鎮湖北的指揮下,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一舉攻克了江西重鎮九江。胡林翼大力舉薦、任用湘軍大將李續賓、鮑超等,聲望直線上升。不過,在湘軍中,曾國藩的政治、軍事以及精神地位是無法取代的,那些平日裡曾國藩積極灌輸的“忠”、“信”、“義”的傳統道德觀,仍像幽靈一樣遊走在這支隊伍中。即使在胡林翼威望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備受胡林翼賞識的李續賓,還專門給胡林翼寫了一封信,公開提出請胡林翼向朝廷說情,讓曾國藩復出。李續賓在信中說:環顧國內大局,只有湘軍可以依賴,要實現克復金陵、平定東南的戰略目標,就必須請曾國藩再度出山,由“滌帥”主持前方戰事,由“胡公”在後方支撐大局,現在大家都在想念“滌帥”,有的還說出一些不利於胡大人的話。這些,都不利於湘軍目前的局面,希望胡大人全力向朝廷建言,讓朝廷敦促“滌帥”出山——李續賓的這一封信,代表了絕大多數湘軍將領的想法,言之鑿鑿,坦坦蕩蕩。聰明的胡林翼從這封信看出湘軍還是“唯滌公馬首是瞻”,明白曾國藩的地位是無法取代的。胡林翼一直等待時機,準備向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