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國藩可以正確地對待很多事情了。他的心境如同眼前的白楊坪一樣,變得清明而自然。曾國藩開始對他這些年的戎馬生涯進行反思,一切還是因為自己太急躁了吧,性急成不了大事。那個腐朽衰敗的政權,豈是自己想改變就能改變的,只能因勢利導,順著它的水流,做一點事情。千萬不能跟它對抗,如果對抗,將會什麼事也辦不成,甚至將自己也犧牲掉了。當然,對於朝廷的不信任,曾國藩還是有怨氣的。曾國藩知道咸豐對自己不信任,或許,在咸豐眼裡,自己只是一個又迂又倔的鄉下佬罷了。既然皇帝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信任,自己也無法改變,只能盡人事,聽天命。既然無力改變外界,就只好改變自己了。

在老家休養生息這一段時間,曾國藩仍跟部屬們保持密切聯絡。曾國藩頻繁地給他們寫信,提醒和告誡部下,一定要兢兢業業地做人,小心翼翼地打仗,要不怕困難,堅定信心。那些部下和學生也寫信向他彙報前方的進展,也彙報一些內心的困惑,並向他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出謀劃策。曾國藩知道這些部下是忠誠的,這也讓他感到欣慰。曾國藩也瞭解有一些人對自己大肆詆譭,其中對他詆譭最多的,是他的同鄉左宗棠。這個恃才自傲的傢伙,可能性格上與他不相融吧,針對他不告而辭回鄉之事,左宗棠到處說他虛偽,說他是虛偽無比的假道學,回家丁憂完全沒有必要。這樣的評價,曾國藩聽後只能苦笑。一個追求完美的人總是痛苦的,也是壓抑的,甚至可以說是虛偽的,但在曾國藩看來,這樣的虛偽又是有意義的。

在白楊坪的那段時間裡,曾國藩的手邊書有《讀禮通考》、《五禮通考》,以及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等。對於曾國藩來說,對於道德的追求,更多的在於擷取力量,而不是獲取道德本身。道德是“天理”範疇的東西,一旦連線上,就如同雪山下的河流一樣,永遠也不會乾涸。除此之外,曾國藩在這段時間重點研讀的一本書,就是《易》了。孔子說五十歲之前不可讀《易》,這一年,曾國藩正好接近這個年齡。隨著閱歷的增加以及內心的豐厚,曾國藩更能意識到這個世界的神秘性,也覺察到這本上古典籍深藏不露的巨大玄機,而他一直幻想有朝一日能真正詮釋其背後的謎底。曾國藩經常讀《易》到深夜,有時候想得太多,他甚至覺得自己的脊椎骨都火辣辣地生疼。山村的夜晚寂靜無比,靜夜中漆黑一片,似乎也向他昭示某種神秘。有時候曾國藩走出戶外遙望頭頂上的星空,會不由自主地感慨:這個世界如此井然有序,在它的背後,一定隱藏著某種控制力。人,是如此渺小,不僅僅自己,歷史上的每一個人,甚至眼前這個世界,都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但人又是如此偉大,因為只有人,才能覺察到這個世界的奧秘,覺察到某種天理的存在。人只能是順生啊,順應天理,順應自然。在這個廣袤的世界,以一個人的區區能量,又何必去興風作浪呢?。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六章 大悟山村(5)

在白楊坪的日子裡,曾國藩還喜歡一個人待在竹園之中,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就那樣聽著風吹竹葉的沙沙聲。曾國藩這一輩子最喜歡的植物,就是竹子了。他喜歡竹子翠綠的顏色,也喜歡竹子的虛心、挺拔和堅韌。每到一個地方,曾國藩總要在自己的屋前空地上種上這種南方的植物。在京城的那些年,因為北方沒有竹子,曾國藩總是感到不太習慣,有時會產生莫名的失落。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一回,曾國藩算是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了。在白楊坪的竹林之中,曾國藩有時會雙腿盤起,坐在地上,看螞蟻搬家,看各式各樣的昆蟲飛來飛去,疏影淡月,清風拂面。如果剛剛下過雨,在竹園中,還可以看到竹葉尖上,有水滴長久而遲疑地掛著,最終慢慢落下……一切,都是“天理”在執行。這個時候,曾國藩會覺得只有老子的智慧才是這個世界的至理,也只有《易》才覺察到這個世界一些道理之外的空白。《易》說:“日中則昃(太陽偏西),月盈則虧,天有孤虛(指日辰不全),地闕(缺)東南,未有常全不缺者。”真是說得好啊!天地都不那麼完美,更何況人呢!這些話讓曾國藩茅塞頓開。在《道德經》的扉頁,曾國藩信手寫下了八個字:“大柔非柔,至剛無剛”,這大約能表明他對於老子思想的認識吧。人的生命看起來似乎堅強無比,但他們的死,又顯得那麼柔弱;而自然界的草木呢,看起來柔弱無比,但它們同樣也是生命,一歲一枯榮。眾生平等,有生有死,它們都有著自己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也是說的如此吧。佛學和理學,在骨子裡面,彷彿總有一根看不見的線牽著……那一